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审美理想 文学理论,审美理想文学理论

  1. 中国的审美观起源于老子的《道德经》,老子认为艺术美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中国审美观起源老子的《道德经》,老子认为艺术美的核心内容什么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离不开儒、道、释三教,老子《道德经》中道的论述达到了历史哲学的至高点,是历代学者和统治者必须学习领会的思想内容。老子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遵循道这个玄之又玄的规律,玄之又玄但不虚无的道是百妙之门,道之美在于无为,无为无欲不争自胜是所有美的创作者必须尊重的法则,当我们自然状态去自由随心而不牵强造作地创作才会有好他作品。他认为大巧不是巧,若拙是最巧,凡事都在有无、难易、长短、高低、前后即统一又矛盾的对比中产生和谐之美,过尤不及,这就是道,天地人都要师法这个道,道就是遵循自然规律。所谓大道至简,大象无形,弱之胜强,柔之胜刚使玄之又玄的道之学说彷佛突然浅显明白起来:所有的美不是胜在外表强悍,而是上善若水,以柔克刚,那些***可见的美不是真美不是大美,而只有外表柔弱,看似平淡无华,却内涵丰富,拙中寓巧,妙造自然的美才是完善的美!

老子的自然观,也是美学观,它是几千年中华传统哲学的明灯,对于我们从事艺术也有极强的指导作用需要我们反复学习领会应用!


谢谢邀请。

审美理想 文学理论,审美理想文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说老子是思想家哲学家什么的,还说得过去。这老子与艺术扯上了,哪儿跟哪的事儿啊?

老子主张回到“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的原始状态,“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再高的艺术,如,王羲之的《兰亭序》书法,齐百石的国画,书法写的再好,国画画的再美,有谁会去欣赏

音乐,五音,角、徵、宫、商 、羽,艺术吧?美术,五色,青、赤、黄、白、黑,艺术吧?

审美理想 文学理论,审美理想文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舌尖上的中国,五味,酸、苦、甘、辛、咸,艺术吧?

可老子有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中国的审美观起源于老子的《道德经》,老子认为艺术美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审美理想 文学理论,审美理想文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大家好,我是花禅酒仙,我认为中国的审美观的确是起源于老子的《道德经》,但是《道德经》里面并没有艺术美这回事,只有美和不美。

如果非要说老子认为美的核心内容,那只能是“丑”,你没有看错,就是没得反义词:丑

这里就说出了美的定义,我们所说的美其实是和丑相互对应的,有了美就有了丑。

那“美”又是怎么来的呢?老子认为,“美”和“丑”本来就是天地间自然而然一直存在的,它们相互滋生,又相互转化,相辅相成不可分离。

如果人们没有了对“美”的判断,那自然就没有美和丑的区别了。

有一句话叫做“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话也说明了美与丑只是一种感觉或者说是一种看法,它们本来就是一种东西。

但是因为有着不同的人,所以产生了不同的感觉和看法,就像是同一种东西被分成两半,然后将分开它的东西设立为一个标准,这样被分开的一边叫着美,一边叫做丑。

相传在春秋时期,有两个女人分别住在河的两岸,一个叫做西施,一个叫做东施,原本大家都相安无事的生活

可是有一天,人们突然觉得西施很漂亮,一举一动都非常诱人,于是经常赞美西施,河对岸的东施听到后非常的羡慕,就学着西施的一举一动。

可是每次东施学习西施的样子,人们就觉得东施很丑陋,非常厌恶的躲开了,这就是著名的“东施效颦”。

中国审美观的起源不是老子的《道德经》,而是中国审美观的起源是老子的《老子》。老子认为艺术美的核心是“道”与“无为”。老子审美观的思想影响古代乃至当今艺术家审美观念。

一、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家系中国古代思想流派和哲学流派。中国审美观的起源于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著作《老子》。老子在他的《老子》中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这些话都是对“道”的描述。“道”,系宇宙的根本,万物的起源,是完美无缺的绝对。

二、“道”,导出了老子的审美观。他认为:把从自然运作方式中抽象出来的“道”作为一种理想的范导原则,也就反过来将“道”流行其中的自然作为一种理想境界使自然作为审美对象而确立。

三、老子在他的《老子》中说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是古人用来指虚实相生的无声之美。大音,即美音。大象,即形象。最完美最宏大的声音是听不见的。最完美最宏大的形象是看不见的。其声最美,其象最妙。

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对老子有个定位。纵观我国古代学术最为发达的两个时期,即周秦诸子和赵宋诸儒。至于周秦诸子,一般都认为孔子代表人,其实孔子不足以代表,而老子才能足以代表。我国有史以来,零零碎碎的,流下了许许多多的学术门派与理论,是老子出来予以整理归类,并一以贯之,两无偏重。所以,一提老子,就可包括周秦学术的总体概念。

老子,他读的书很多,而自隐无名,不问外事,经过长时间的潜心研究,终于将宇宙的真理发现了出来。老子把古今事变融汇贯通,找出了它的规律,定名为道。道,路也。也就是说,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非走这条“路”不可,把这个路(规律性)笔之于书,即名为《道德经》。它的意思是德者有得于心,根据以往的事变,便可推断将来的事。也就是掌握了以往的规律,即可驾驭今天的现实

老子认为,要想有为,必从无为下手。所以说“无为则无不为”。他的书中每句话,几乎都是上半句无为,下半句有为。而老子所说的“无为”,当然是指应顺其自然而不加主观的意思。当为则为,当不为则不为,如果有为的而不为,就是心与自然的对抗。……总之,老子的思想认为,凡人只要能够洞明自然之理,一切之事应天而动,如四时的运行,百物的诞生,不言仁义而仁义自在其中。同样虽不言美,但美仍含自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