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流派 > 正文

民国清代礼仪对比文学流派

  1. 清朝的跪拜礼仪,和明朝以及其他的汉人王朝相比,有哪些改变?

清朝跪拜礼仪,和明朝以及其他的***王朝相比,有哪些改变?

满族一个非常讲究礼节的民族。由于满族统治者大力提倡孝道和礼仪,所以就养成了尊老敬上的习俗。成书于康熙年间的《柳边纪略》对满族的礼节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新岁卑幼见尊长,必长跪叩首,尊长者坐而受之,不为礼。首必四叩,至三则跪而昂首若听命者然,尊长者以好语祝之,乃一叩而起,否则不起也。少者至老者家,虽宾必隅坐。随行出遇老者于途,必鞠躬垂手而,问日赛音(笔者注:问好或问安),若乘马必下,俊老者过,老者命之乘,乃敢避而乘。

那么,满族都有哪些常见的礼节呢?

跪拜

民国清代礼仪对比文学流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跪拜礼多见于晚辈见上辈、下级官员见上级官员、奴仆见主人、官员见皇帝。另外,满族是一个萨满信仰、祖先崇拜、佛教信仰并存的民族,所以,跪拜礼也多见于祖先祭祀、祭天以及叩拜鬼神。

在行跪拜礼的时候如果是官员的话,先要用手弹下两个袖头。这就是影视作品中,清朝的下级官员见到上级官员跪拜的时候,为什么要甩一下袖子的原因。跪拜的时候,要先弯曲右膝,再弯曲左膝,两膝盖同时着地,上身挺直,谓之“跪”。

叩头大致有三种形式,一种是跪好之后,要双臂下垂,以手拊大腿,上身向下弯曲叩头,离地半寸,谓之“空首”;一种是上身向下弯曲,双手着地,两手之间的距离与肩齐,前额触地即抬头,谓之“顿首”;一种是上身向下弯曲,双手着地,两手之间的距离与肩齐,前额触地要停留一会,谓之“稽颡”。由此可见,三种形式一个比一个意义深重,当然所叩拜的对象也越来越尊重了。比如,官员给皇帝行跪拜礼,那就必须行跪拜礼中最高的“稽颡”了。

民国清代礼仪对比文学流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不仅跪拜礼的形式不同,根据对方的尊贵程度,跪拜的次数也完全不同,比如,官员给皇帝、子孙给祖先以及常人给神佛要行三跪九叩之大礼。对王公行二跪六叩礼,既不能多叩,也不能少叩。多叩了,那是越制,要受到处罚,少叩了,那是对尊者的不敬。对祖父母老师、父母可行一跪三叩首礼。康熙皇帝在公元1684年祭拜明孝陵朱元璋的时候,用的就是三跪九叩的大礼。

而在一些非正式场合,比如,奴仆在路上碰到了主人或者长辈,只需要行一跪一叩即可。

请安礼

民国清代礼仪对比文学流派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清朝的前身是奴隶制的后金,所谓礼仪,都是从***学的,然后一群奴隶制的人搞一些复古的制度,***的脊梁骨就被打趴下了,什么内阁大臣,都不如一句奴才给主子请安来的亲近,***争做奴才而不是站起来的人,清朝的礼仪是奴隶给奴隶主跪拜,***朝的礼仪是平等的,张三给李四问好,李四给张三还礼。

古时,跪拜的礼仪应用很广,比如祭祀的时候,需要毕恭毕敬的跪拜礼。这里只说说君臣之间的跪拜礼仪。

康有为说,“汉制,皇帝为丞相起,晋六朝及唐,君臣皆坐。唯宋乃立,元乃跪,后世从之。”也就是说,日常性的跪拜礼(臣对君)是从元朝兴起的。唐宋时期,臣对君当然也有需要隆重行跪拜礼的时候,但那通常都是在极庄重的仪典上,如每年元旦、冬至日举行的大朝会、三年一次的郊祀大礼,自然是极尽繁文缛节。但日常君臣见面,一般是不需要行跪拜大礼的。

从元朝开始,带屈辱、卑贱性质的跪拜礼才推行开来。治元史的李治安教授认为,“元代御前奏闻时,大臣一律下跪奏闻,地位和处境比起宋代又大大下降了一步”。这一“跪奏”的礼仪是前所未有的

明朝立国,又继承了元朝的“跪奏”制。朱元璋规定,“凡百官奏事皆跪,有旨令起即起”。换言之,大臣奏事时,如果皇帝没有叫他站起来,他就只能一直跪着。

好了,终于说到清朝了。清朝对君臣大礼的规定更加奇葩,不但大臣奏事得跪下,皇帝降旨宣答,众臣也必须跪着听训,以致“大臣召见,跪久则膝痛,膝间必以厚棉裹之”。不但要跪,还要叩响头,以头触地,叩得越响亮越显示出忠心,“须声彻御前,乃为至敬”。据称,清宫“殿砖下行行覆瓿,履其上,有空谷传声之概”,只要叩对地方,声音便特别洪亮,所以大臣叩见皇帝之前,“必须重赂内监,指示向来碰头之处,则声蓬蓬然若击鼓矣,且不至大痛,否则头肿亦不响也”。

综上所述,清王朝对大臣跪拜皇帝的礼仪要求,一脉继承自元明,且又变本加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