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自己感兴趣的***,不管多少深奥,都会看的津津有味。哪怕里面很多名词难以理解,人物事迹不熟悉,也会兴致勃勃的去查找各方面的资料。还能体会到一种收获与克服困难的满足感。
强逼自己去看不感兴趣的***,就会很煎熬。经常看着看着就走神。有时候看完一章后回想下会发现什么都不记得,跟没读过一样。或者读的时候一目十行,像做任务一样只是想把他从头到尾翻一遍。
***难不难读更取决于自己是否真心想读。
不怕***难读,就怕思想浅薄。古文难读,但我偏爱《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老子》、《论语》……外国书我接触的不多,特别喜欢的就是《鲁滨逊漂流记》、《一千零一夜》、《基督山伯爵》、《福尔摩斯探案集》等。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读起来有些困难,但那些词句一钻入我的眼帘,总是有种温馨的感觉。泰戈尔的小诗《飞鸟集》玲珑剔透,词语警人,读起来余香满口。
我认为中国所谓正统文学里的***最难读,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
原因我想大概有三个:
那个年代正是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阶段,***要么去描绘之前***对人的精神创伤,要么去书写新时代的感受,这两样东西是有价值的,但是距离今天的我们仿佛太过遥远。
虽然时间上也才不到40年的时间,但对于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新生代公民,看着现在的生活条件,很难去想象我们那个时候怎么会落后到那个样子。
这是一种心理的隔阂,与两代人思想上的差异一样,都是一种鸿沟。没有亲身经历或者大量的文献阅读,很难融合进去。
虽然与世界接轨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传入中国,着实影响了一大批中国作家。但中国文学的问题就在于没有自然生长的土壤,这种外来思想不能很好地融合到中国的社会中去。
这导致了两个极坏的后果:
中国文坛四分五裂,一部分人回归到传统,向通俗***靠近,如麦家;还有一部分人坚持着后现代主义的风格,如残雪。
文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她不是闭门造车造出来的,这就需要你有丰富的社会知识。社会知识不是你从书本上照葫芦画瓢画出来的,她需要你深入生活去摸索出来。所以,掌握社会知识最难的。
一个刚出校园的大学生,即使文笔再好,也不会写出受欢迎的文学作品,因为他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如,大家互不相识在一起吃饭,通过每个人的眼神和表情,你就知道谁欢迎你,谁不欢迎你……一个连对方这起码的内心活动都看不出,一定写不好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需要透过一个人的表面,去描写他的内心。
因此说;文学知识最难的就是对社会知识的掌握,这需要时间去探索。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22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