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 正文

民族苦难文学作品有哪些,民族苦难文学作品有哪些书

  1. 为心中有忿忿不平而发奋著书,司马迁、曹雪芹、蒲松龄,算是苦难的生活成就了他们吗?

为心中有忿忿不平而发奋著书,司马迁曹雪芹蒲松龄,算是苦难生活成就了他们吗?

也不能说其苦难的生活就对他们创造没有任何一点影响。肯定也是有那么些许影响的,但相与其所创作伟大作品。这点影响是微乎其微的!理由如下:

任何一位作家,在构思一部作品的时候,必然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他作品中的大众人物上。对其人物的理解刻画描写可以说都要达到细致入微的程度。而一部作品,绝不可能仅由一个人物构成。作者几乎是把自己的灵魂附着在所有的人物身上观察了一遍他们各个人的生活。然后集中在一起,精而求精的筛选出典型故事。用以组成并表达出作品的中心思想。这样才能创造出一部旷世绝作!

当他看遍了世态炎凉,人间悲苦之后,想想他自己那点微末苦难,又能在作品中表现出多少呢?所以我说这影响是有限的!

民族苦难文学作品有哪些,民族苦难文学作品有哪些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个作家如果没有其高尚的情操,没有深刻的生活体会能力,没有以天下心为己心的高贵品格,是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故而我们看一部作品的同时,也是在深刻体会书写这部作品的作者的人格魅力!


不能说是苦难成就了他们,对于胸无点墨之辈,苦难带给他们的只是更苦的路,而对于虽然才华满腹却无毅力又不能忍受苦难之辈,苦难只能迫使他们认命,从此一蹶不振。苦难,加毅力加才华与学识才是成就文学大家的综合条件。

司马迁10岁就开始学习古文书传,公元前108年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任职期间就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他没有萎靡不振,而是忍肉辱负重继续发愤著书写《史记》,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的撰写,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为公认的中国史书的典范。

民族苦难文学作品有哪些,民族苦难文学作品有哪些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再来看蒲松龄,他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小富之家,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可其后却屡试不第,不顺伴随一身,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平时为生活所迫,他做幕宾数年赚取微薄薪水,同时兼私塾教书,他写成的《聊斋志异系列内容丰富多彩,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

最后来看看曹雪芹,先祖为中原***,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虽然出身于大官僚地主家庭,但家境逐渐衰落,雍正初年,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从此曹家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之后,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虽然生活清贫,常食不果腹,但他没有一蹶不振,而是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从事创作,最终完成名著红楼梦》的写作

这些大家的成功无疑都是把苦难化作动力,把苦难变做成功的催化剂。

民族苦难文学作品有哪些,民族苦难文学作品有哪些书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司马迁、蒲松龄、曹雪芹都因人生的不幸遭遇,成就的一代文豪大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从古至今,中国人对于学习都是高度重视,人生重要目标就是发奋学习,参加科举,考取功名,建功立业。当然司马迁例外,他是史学世家,家学渊源。在中国人的理想中,“有学得文武艺,卖于帝王家”的情怀,有为国建功立业,光宗耀祖思想。司马迁、曹雪芹、蒲松龄都有着远大的志向,无奈命运多舛。在遭遇到人生大不幸的时候,他们没有消沉,没有堕落,而是选择不向不公的命运低头,不向残酷的现实妥协。在艰难困苦的人生境遇中,寻找到新的人生价值。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把眼光放在著书立说上。最终,司马迁写出千古之绝唱《史记》,曹雪芹写出名垂青史的《红楼梦》,蒲松龄写出流芳百世的《聊斋志异》。这都是在人生的苦难中铸就的辉煌。生活的苦难对于强者,就像磨刀石,它会让强者更加强大。没有生活的挫折,就不会有伟大的作品诞生。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可以说没有大起大落的经历,也成就不了一代文豪。

何出此言?可以想象当国家正处于一个动荡飘摇的时期,流离失所的生活使诗人许多美好的想法落空了,连留存心底的记忆也在瞬间瓦解。由于这种彻底的结构才使得诗人不得不悲痛地重构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寻求灵魂的倚靠和寄托。

古人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其核心在于“痛苦”、“磨砺”、“燃烧”六字,国破家亡、沦落风尘,苦难不停地擦拭着艺术家的灵魂,这些苦难经历像重物压在诗人艺术生命的弹簧上,只要弹簧承受得住,那么,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

对此有两个代表人物。其一是“诗圣”杜甫,仕途蹭蹬、一生潦倒,经历安史战乱、国破山河,写出“三吏”“三别”成绝句。让***感怀的是,杜甫没有孜孜于个人的政治得失和生活苦难,而是以己及人,从中见出一颗忧国忧民之心。自家茅屋为秋风所破,一般人只会自叹倒霉,杜甫却能上升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高度。“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些不朽的诗句,无不体现出诗人闪光的人格。

其二是南唐后主李煜,开宝八年,未经几番抵抗,金陵即告城破,李煜肉袒出降,被俘至汴京,封“违命侯”从此,永别“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亡国之君屈辱的生活开始了。 耐人寻味的是,三年阶下囚的生活,居然使个閤弱无能的国君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词人,李煜作为“词帝”,为中国文学史书写了辉煌的一页。“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什么样的离愁能此沉重而烦乱,以致刀剪不断、藕断丝连,梳理不清、越理越乱呢?只有渡尽劫波,才能用这样的情感吧。

诗人如此,司马迁、曹雪芹和蒲松龄这些作家亦如此,苦难是痛苦是磨砺是燃烧,在痛苦中磨砺,熬过去了,尽是升华。

“苦难的生活成就了司马迁、曹雪芹、蒲松龄他们”,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也是唯一的。

1、坎坷是作家们的普遍经历。

作者举的3个人物,很有代表性,很能说明问题

司马迁: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到宫刑奇耻大辱,发奋著《史记》;蒲松龄一生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生活贫困,舌耕笔耘,创作《聊斋志异》;曹雪芹“生于繁华,终于沦落。”在“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艰苦条件下,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他们3人的生涯均十分落魄,但他们文学创作的成就均达到当时的最高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聊斋志异》是中国成就最高的文言短篇小说集郭沫若评价它“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以致“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古今中外,才华横溢一生坎坷的作家是数不胜数:巴尔扎克、陀斯妥[_a***_]、伍尔芙、海明威……

2、为什么坎坷能成就作家?

司马迁认为是“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韩愈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欧阳修认为诗“殆穷而后工”,意思都差不多: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而写作的过程就是舒“愤懑”的过程。《西厢记》作者王实甫感叹:“别恨离愁,满肺腑难陶泄,除纸笔代喉舌,我千种相思向谁说!”曹雪芹坦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他们要把他们的悲剧体验,要把他们的烦闷郁结,通过诗化情感全部熔铸到他们的作品中。使作品升华,使自己升华。

都说“上帝为你关闭了一扇门,就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苦难的生活”是不是作家们的***呢?这只有作家才有资格回答,他们最有发言权。我们谈这个问题都只能算是“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