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中最重要的是树木和山石,古人说:山为石之积,画山先画石。画石得明白皴法,山水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皴法约三十多种,但一般学习创作常用的有十六种己很够用。披麻,荷叶,乱麻,矾头,芝麻,大斧劈,小斧劈,雨点,鬼臉,骷髅,云头,乱柴,解索,牛毛,折带,马牙。披麻和斧劈是基本的两大类,在此两类中再演变或派生出许多皴法,分两大类的原因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石山和土山的分别,石山以斧劈皴为宜,土山或土石相间的以披麻为宜,在流派上,北派青绿以斧劈为主,南派水墨以披麻为多。披麻皴派生短披麻,長披麻,荷叶皴,解索皴,云头皴,牛毛皴等,斧劈皴派生大斧劈,小斧劈,刮铁皴,折带皴,马牙皴等,由于演变派生的结果,历史上各家又往往不同皴法混合使用,所以面目变得很复杂,有的个人风格形成一种皴法,如傅抱石创抱石皴,黄秋园的秋园皴等。历代画家各有其习惯的一种或几种皴法,如董源用长披麻,巨然.吳镇用短披麻,范宽用釘头.雨点.豆瓣皴,郭熙卷云皴,王蒙牛毛皴,李唐.马远.夏圭斧劈皴,倪云林折带皴等。从古人画中看其所用皴法当然最好,但图片难看清,从现代画家的书中选几幅较清楚的山石皴法画稿,供参考。(除注明的外,其他均为申石伽的图稿)
以繁复的线条,以弧形角度积迭起来,笔势上轻下重,表现光的明暗,不可刻板,不可紊乱,皴擦并用,使骨肉匀整,刚柔相济。
披麻皴,
折带皴,用笔多以侧锋取势,以横平的线条转折处用力,线条转而笔鋒不转,宜用干墨,使转折处有坚削的山石感。
斧劈皴,表现雄伟山势常用的皴法,墨气浑厚,笔力雄壮,表达山石明暗面,显示山石磅礴气势。
出于宋代米芾作雨景山水,故称米点皴,关健在于笔墨交融,分清浓淡层次,点与点间要融合统一。
云头皴,在勾轮廓线时,就应圆浑如云头上升,随势皴笔,舒卷如云。
荷叶皴,用笔中锋,以山脉骨络分出明暗面,自上而下,掌握山势。
解索皴,线条如解绳索,笔触交互中有山石明暗起伏的气势。
解索皴,赵松涛画稿。
乱柴皴,以菏叶皴为基础,中锋逆锋行笔,自上而下,要求奔放有力,墨气淋漓,笔触虽乱,但不离山形脉络。
釘头皴,近于小斧劈皴,宜表现雄伟庄重气氛,所称雨点皴.豆瓣皴同属一体。
马牙皴,以纵横线条积迭而成,多用干墨,表现山岳崖壁耸拔宏伟气势。
拖泥带水皴,是用于绢上或熟宣纸上一种技法,特点是连皴带染,就是边皴边染,皴笔与皴笔之间,浓墨淡墨之间自然连成一片,浑然一体。此图为白雪石画。牛毛皴,状如牛毛,元王蒙多用此法,此图赵松涛画。
皴法是中国画用来表现山石、树木的一种技法。早期的中国山水画技法以线条勾勒,然后上色为主。随着绘画的发展,技法逐渐的完善,出现了以表现山石树木体积、质量、明暗的皴擦技法,如斧劈皴,披麻皴等。
至清朝时,皴擦的技法趋于成熟,清人郑绩,将它归纳总结为十六家皴法。分别是:披麻、云头、芝麻、乱麻、折带、马牙、斧劈、雨点、弹涡、骷髅、荷叶、矾头、牛毛、解素、鬼皮、乱柴。
皴法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真正的走向成熟。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22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