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著像河流 引你去看大海的风景!
读书的价值不言而喻,经典名著的阅读价值更是毋庸置疑。但是,这个价值能否实现,取决于我们是否读与怎样读。
经典名著是那些经历了时光淘洗的作品。它们在进入我们的视野之前,已经由无数人做了先期的挑选。对于全人类而言,对于一个民族而言,对于一个群体而言,这些书的价值往往都是无可替代的。你读,或者不读,它都在那里。有一段时间,我们不读《论语》,也不读《理想国》,那又怎样?受损的不是经典,而是我们自己。
让读书真正作用于学生的文化发育与精神成长,可能就是在中小学推动整本书阅读的主要意义吧?整本书阅读是一个特定的教学概念,它的意义在于纠偏与校正,以求改变长久以来重课文而轻经典、重片段而轻原著的不合理状态。坊间有很多围绕整本书阅读的争议,其中一些已经偏离了这个初衷。有的论者片面地强调读书的兴趣与自由,并以此否定教师在整本书阅读中的引导作用。显然,这已经不是在教学意义上讨论问题了。在教学中,教师当然要尊重学生的阅读兴趣,尊重学生思考的权利,但这个兴趣与权利归根到底受制于教育目的与教学规律。不能离开中小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特点以及学习生活的真实状况,空谈经典名著的价值。随性而空灵的阅读境界,也未必一定适合以求知与学习为目的的阅读。当经典名著进入课程,进入教学,首先要考虑的,还是它在立德树人、培育核心素养、训练读写能力等方面的具体价值。
整本书阅读是走向经典名著的桥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整本书阅读列入第一个学习任务群,反复强调其核心问题是读名著,读原著,“把握文本丰富的内涵和精髓”,并在阅读中构建自己的“阅读经验”。这就要求我们抛却那些打发时光、满足趣味的感性诉求,摆脱那种窥斑见豹、以小博大的浮躁心理,直面厚重的经典名著,读整本的书,有思考地读书。而教学干预的目的,就在于消除学生与经典之间的隔阂与障碍,消除学生面对经典的拘谨与无措,让阅读真实地发生,有深度地发生。当然,所谓的“深度”是相对而言的,意在强调阅读中的思考姿态——始终保持着独立的、批判的和创造性的思考,既要走进文本,又要走出文本;既要追求阅读中的移情与共鸣,又要保持理性的质疑与反思;既要与文本对话,又要借助文本达成与自我的精神沟通。
这样的阅读,才是对经典名著的尊重。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22716.html
上一篇
郑大文学理论考研真题
下一篇
堂吉诃德是什么文学流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