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文学理论教程韵味

  1. 文学作品里提到的古典韵味具体指那些内容?
  2. 书法如何才能写出韵味?

文学作品里提到的古典韵味具体指那些内容

首先,作品人物形象举手投足的古人风范。一举一动,语言风格,与今迥异。

其次,作品里人物形象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符合我国古代礼仪,适德规范。

其次,作品里描绘的人物所处环境是一副副典型生动的古代社会生活画面。

文学理论教程韵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所谓的古典风格,我想大概是古时候的那个时代的一种文风和语言表达的方式吧!

就像我们现代散文诗歌小说一样,我们现在熟悉了用普通话写文章,崇尚简单朴实,真实的语言来描述事情,一些词句稍稍冷门一些,可能就需要查找资料了,这种现象也不是说现代人的文学素养过低了,而是时代的变化,就是这样子而已。

那像古代时期唐诗宋词明清***等等他们那个时候的文风和我们现代那就是完全不同,可能现代除了专门研究古文的学者,以及一些对古文的爱好者之外,大部分人都需要借助工具书或查找资料才能理解古籍里的内容了吧!

文学理论教程韵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觉得文学作品的古典韵味主要表现意境。比如:戴望舒的诗歌《雨巷》就接受了古典诗词艺术营养的深深陶冶。在雨巷中,诗人创造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性的抒情形象。这显然是受古诗词中一些作品的启发。用丁香结,既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

说到文学作品古典韵味的表现意境,主要有以下元素特征

一:情景交融。这是意境创作的表现形式。比如毛泽东的词巜沁园春.长沙》,就是运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创造意境的典范。词的上阕记今游重在写景,景中有情;下阕记往事重在抒情,情中见景。

文学理论教程韵味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二:虚实相生。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如《陌上桑》,诗人通过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失常反应(实)的描写烘托罗敷的美貌无比(虚)。又如《琵琶行》,诗人三次写到江中的月亮,但描写月亮的目的却是为了烘托人物的感情。“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烘托了诗人分别之时凄凉的心境。“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烘托出琵琵声的美妙动人,引人入胜的效果。“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烘托了琵琶女孤独悲伤的心境。景是实的,而通过景物烘托出来的情则是虚的。这与中国绘画中的渲染烘托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韵味无穷。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如李商隐的《锦瑟》一诗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己惘然”。境外有境,虽有而又飘渺难寻。这样的意境如雾里看花,更能让人回味,引发人们的无限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美亦韵味美,古诗、词、歌、赋尤甚,不胜枚举。


书法如何才能写出韵味?

书法作品,从艺术价值的角度去看,最终体现的就是赢人的"韵味″。能否溢出吸引人的风格情致,引人观赏,如入胜境,而且是大众心理共鸣。能意会,非言传的那种。如何才能达到,如何才能凑效,那就不可能是个简单的随心所欲的劳作过程了。

书法作品,是艺术劳动的果实。它便须有结果的前期条件准备。创作者或者说"书法家",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养成是第一位的基础条件。

一,"腹有诗书气自华″。个人的内质修养文化积累,丰富的生活阅历,广泛的艺术趣味和技能训练,是创作的基础和源泉。特定时间背景下的[_a***_]***,必须要有修养的雄厚储备,才能放光开花结果。

二,"功到自然成"。所谓十年磨一剑,游刃有余,那都是基本的专业功力技能的磨炼培训。笔秃千管,墨磨万铤,不作张芝作索靖。传世佳作之无穷魅力,固然是妙手偶得,偶然之必然,就是非他莫属,无可***手替代。

三,"精益求精"。书法就是画,就是歌,废画三千,台上一分钟台下三年功。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的面世,在一位严肃的书法家手里那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当今的书法圈里的恶丶俗丶滥现象其实是极不正常的风气。

四,临机发挥,放胆细心。具体进入一件作品的创作,须要情绪放松,心思缜密。题材内容的选取,创意原则的把握,预案细节越周到,越能使临机应变自如放松,无捉襟见肘之弊。

五,雅俗共赏,不激不励。此为艺术风格的把握原则。所谓共賞原则,那就是尽量避免个性的偏狭,孤芳自赏,随心所欲的任性发挥。偏离传统,终非正道。中庸不偏激,受众面便宽广。

最终而言,书法创作,是个性化的发挥和体现。所谓"好自为之"。问道于盲,不如自出机杼。

书法如何写出韵味,我认为这个大部分是天生的,为什么有的人练一辈子还是书匠呢?书法有了雄厚的基础,逐渐创出自己的风格后必然会加入自己的审美情趣,内心懦弱的心不会出现雄强的书风,内心有长河落日圆的,不会出现江南细雨。有的书家晚年看起来弱不禁风,但是书风确是老辣之极,这完全是内心修为的体现。

书法在书外,多多打好基础,提高自己的审美,开阔心胸,最好五体兼修,每个笔画的出处多了,韵味会功到自然成。

一幅书法作品,其中有看得见的东西,笔画、墨色、字形、诗句等,这是“躯体”; 还有看不见的东西,感情、风神、韵律等,这是“灵魂”。 书法出“味”, 往往就出在这“灵魂”上,故此只能靠细细品味,才可感悟得到。要使书法打动人心,使观赏者产生思想共鸣,则作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字内功夫,二是字外功夫。 字内功夫,即笔墨功夫。就是指驾驶笔墨的本领、能力、造诣。

1、笔的运用,提、按、使、转,抑、扬、顿、挫,中、侧、逆、顺,方、圆、藏、露等等,达到驾御自然,随心所欲,一种“必然” 程度。 2、是“脱化生新”,在精心临摹古人法帖的基础上,得形得神之后,不断溶入自己的个性之“味”。 3、是文字功夫,要熟练掌握汉字的八个笔画及其变化,汉字的结构及其变化,尤其是草书符号及其变化。 还要具有 “六书” 汉字知识。因书法是依托于文字,当文字出现错误,即使不是“佛头浇粪”, 也是“白璧有瑕”。 如果是“人云亦雲”,“ 后”“ 後” 不分,就会贻人口实。最后,还要熟练布白安排,用墨技巧,俗话说“熟能生巧”,只有有技巧,才能出“味道”。 要使书法出“味道”, 那就必须下功夫。坚持不懈,刻苦临池,突破高原,不断进取。“多看自知,多作自好”, “跬步不休,跛鳖千里”。 只要下功夫,定会出“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