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个部分,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后四个部分每部分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
八股文又名四书文,主要是明清时代科举考试的主要问题。八股考试一般都是从四书五经里面出题,以程朱理学的注解为标准,在行文上有严格的要求。因为所依据的文本比较少,他们必须往往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考试,这也是有一个评判的标准。
八股文的股其实就是部分的意思,八股文分通常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和收结等部分组成。八股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要“代圣贤立言”,所以你必须要用圣贤的口吻写作,这个被称作“肖题”。破题是什么呢?就是首先对这道题目的立意进行说明,有点像我们现在写作文的开篇点题。其次是承题,就是进一步补充,利用论点来说明,类似副标题,承上启下。
第三就是起讲,即说出这个问题的用意所在,以及内容大意,这块要注意,必须是利用圣人的方式来说。
下面就是正是开始作文了,后面四个部分就是所谓的四比,就是对题目开始进行分析,而且是要举例子说明。古代往往就是引用一些古书上的画,正面如何,反面如何,正例子和反例都要用到,而且每一个部分开头必须要用对联说明,所以要求还是很难的。最后是收合,就是总结概括的语句。
古代八股文试卷
其实,很多人认为八股文来源于明清,其实早在唐宋时代就已经有了雏形。比如王安石就曾经做过改革,他使用经义考试的方式,让人们不要像唐代那样,只是背一些古书,考大家的记忆力,而是要对一些大的***抒发自己的看法。只不过,到了明清以后,八股限定的更严格,更死板而已。
“八股”即八股文,亦称“时文”“制义”“制艺”“八比文”或“四书文”。是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文体。 唐代科举考试,主要用诗;北宋时改为经义,其形式大体上与散文相同,南宋后期的经义已有固定的格式;元代已经***取类似后来八股文的文体,时称“八比”;至明成化时期则发展为一种固定的考试文体,被清代所沿用。
八股文有固定的格式,一般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部分组成。破题也就是点破题目的主要意思;承题是承接破题,进一步阐明题目的意思;起讲是***用圣贤的口气进行议论,主要内容是进一步发挥题目的意思;入题则是用一两句或两三句过渡性的语句,将文章引入到正题。其中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段是全篇的主要部分,主要是总论全篇,尽量发挥题目的意思。
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解释说:“股者,对偶之名也。”股就是对偶,这四段每段中都必须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此平彼仄,两两相对,共八股,故称八股文。八股文题目主要摘自四书,所论内容也主要根据宋代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不许作者自由发挥。其书写格式及字数也有严格规定。明清乡试、会试的头场以及童生考试中考查四书五经,都要用八股文。
明万历年间规定,考试四书五***,字数限制在500字以内,超过500字的不给誊录阅卷。清顺治年间规定,每篇限550字,康熙年间增加到650字,乾隆年间定为700字,超过这个字数的卷子不给香录阅卷。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月下诏改革科举:“凡四书五经义,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式。”这才结束了以八股文取土的历史。 八股文这种文体,形式固定,利于考官阅卷,评判标准容易划但弊病也很明显。首先,其内容必须按四书五经及官方指定隆年间定为700字,超过这个字数的卷子不给香录阅卷。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月下诏改革科举:“凡四书五经义,均不准用八股文程式。”这才结束了以八股文取土的历史。 八股文这种文体,形式固定,利于考官阅卷,评判标准容易划但弊病也很明显。首先,其内容必须按四书五经及官方指定的注解,“代圣贤立 言”,不准考生发挥自 己的理解,严重束缚 了人们的思想。
其次八股文重视形式的整齐、声调的铿锵,至于内容充实与否并不重要。再次,八股文内容 主要限于四书五经,又只取朱熹的注解,所以作八股文只须读熟四书五经,甚至于只读些名家所作的八股文,便能登科及第。在八股时代,有些举子除了读A股文外、一无所学,甚至连很多常识也不了解。 由于八股文有这些弊病,因此严重缺乏生命力,清末废除科举之后很快就没有八股文的踪影了,铺天盖地的八股文集也一扫而光被人所遗弃。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22858.html
上一篇
中国文学作品变异的原因
下一篇
文学理论重点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