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张爱玲与文学理论的关系

  1. 张爱玲和三毛明明是两个不同类型的女作家,为什么常常被放在一起比较?

张爱玲三毛明明是两个不同类型的女作家,为什么常常被放在一起比较

应该和两位都有伤感、悲情的成分有关系

另外,两个人也的确都是才女的代表

很多读过张爱玲的人,也读过三毛。

张爱玲与文学理论的关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两个人都在文字领域有有所建树,并且都有名作流传。

经久不息。

还惹得许多文艺青年纷纷做着“撒哈拉的梦”等等

张爱玲与文学理论的关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敬畏生命,热爱生活

健康,进步,与你同在。

张爱玲与文学理论的关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谢邀!我这个人有个怪廦,就是心地善良,善良的善良几乎排斥冷酷和悲观,忧伤和压抑。喜欢喜剧成了专项,热衷看欢乐剧成了惯例。对于张爱玲和三毛这些悲情大师,不甚喜欢,只知一点皮毛,就这也都是偶尔通过报纸和网络了解了一些,三毛是台湾作家,张爱玲是旅居美国的作家。1.两个人同性不同命,都敢爱敢恨,都把爱情看的很重,崇尚爱情,把爱情贵为至上。唯一不同的是三毛的为爱而殉情;2.两个人同是作家但写作形式不一样,三毛偏重散文,大多是游记,都是记实性的散文,而张爱玲主要是写小说;3.两个人同是女性华人但所处时代不一样,张爱玲比三毛大很多,大了二十二岁还多,两个都与七和四有缘,张活了七十四岁,三毛活了四十七岁。4.张写***好像是悲情的智者,谈论人生,有别人的影子在里头,写的***使人悲哀压抑;三毛写散文往往把自己写进去。一般给人浪漫抒情。以上是我对张爱玲和三毛初浅了解,谨借此文与大家交流。





张爱玲与三毛虽然处在不同时代,她们两位相似之处都极具才情的女作家,文字里无论在人生方面,或者感情方面,对世态的观点上,她们都具有超乎常人的想象力以及洞察力。她们一生都渴望,追求美好的爱情,对爱一往情深,她们有相同的才情,不同的性格,张爱玲的世俗成就了她的部分理性和苍凉 。三毛的帜热的狂野成就了她爱的浪漫和唯美 ,她们两人性格的差异,导致了二者最终命运的不同,结局不同。

张愛玲的才华高于三毛,文章哲学思辩性很强,可以看出她学识的渊博,对人情世故有着异常的敏感,她的文字,精致而残酷,她的作品是真正的经典。三毛主要是***写实,写自己。

三毛毕生飘泊,她是一位信奉爱情至上的人,她的一生唯一的信仰是爱情,她是活在自己梦幻般愛情中,既执着但也脆弱,她可以为爱去生,也可以为爱去死,她生活很随意,活得真实而温暖,她是个天性浪漫执着追逐爱情行走于沙漠中的女人,梦幻般唯美爱情不堪忍受现实生活,最终选择自我了断。

张爱玲有着显赫的家世和***人生,但不幸的婚姻和人生坎坷,让她对婚姻一直抱有一种消极悲观的态度,她终其一生是封闭而孤独的,她笔下的婚姻是无爱的,晦涩的,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她是个痴情的***,她心里只爱着胡兰成,而胡兰成心里却装了几个女人,她对爱情的偏执,导致了最终的悲剧。张爱玲的爱情观是:“见到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去,但心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她的感悟就是,“不爱是一生的遗憾 ,爱是一生的磨难”。晚年独居海外杜门谢客,孤独客死他乡。

说起三毛,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高中时自己省下几顿早餐钱,到旁边的书店买了她的一本书——《撒哈拉的故事》。该怎样形容一个小女生对这本书的感受呢?我想,它应当承载了当时的我对爱情以及对世界的向往和憧憬。

张爱玲的***,我后来读过多部,那种阴柔的清冷,冷静的诉说,直抵人心的结局,让人一点点跟着她的文字而心悸,怅然又震撼。那种感觉,真是难以言表。

关于这两位才女的故事和传记,我读过不少。现在我来用自己的理解,说说她们的区别吧。

三毛和张爱玲,在个性上都是那种不愿意受羁绊,向往自由,我行我素的女子而区别当然也很明显。

三毛的文字,是温暖而有感染力的。她畅达,自我,在豁达的文字里,充满对生命的热爱,对周围事物欣赏和宽容。这些在《撒哈拉的故事》等作品里,得以集中体现过。

三毛的文章,一般是年轻人喜爱得多。三毛童年时自闭的经历,后来独闯国外留学的境遇,通过她细腻的笔触表现出来,让人觉得,那经历里似乎有自己的影子。加上她诸多有趣的流浪生活经历,她和荷西之间浪漫而***的婚恋,让人不由得会喜欢这个随性又率真的女子。因为个性,因为题材,年轻读者居多,是自然的。

我记得,曾看到台湾毒舌学者李敖曾这样评价三毛——“十七岁的发型、七岁娃娃装出现,我真忍不住笑”。我看到之后,气坏了!他怎么可以这样评价三毛?其实现在想来,一个过于率真,或者真的像李敖说的,装作率真的女子,别人对她有不同评价,也可以理解吧。

而张爱玲呢,她从小就是个聪慧女生,聪慧到小小年纪,因为家事纷繁,就把整个俗世都看透了。一个敏感的小女子,她童年所处的原生态家庭是缺失爱的,这一直让她处于对爱的极度渴求状态,但同时,她又是个敏感尖锐的复杂女性,其文字冷静又清晰,也不乏不露痕迹的幽默,但她对世事的冷眼旁观,和洞察,又让人感觉得到她骨子里特有的肃杀,似乎有一种寒意,能透过纸背,直逼人心底。

张爱玲似乎为写作而生,她的文字不经意中就有哲学思辩,融汇古今,其学识渊博自不必讲。看过张的作品,就会发现她的文章有一种奇特的吸引力,像一种奇异的花朵,它看似不惹眼,却让你于欣赏品味中,慢慢看出了繁华和美好。

在我想来,三毛是文字里的精灵,用自己的方式玩味和表露,感动自己的成分,不比感动别人少。后来,丈夫荷西潜水溺亡,她孤独生活多年后,以一条***上吊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真是令人唏嘘不已!生命走到最后,她又率真了一把,只是其中透露的悲凉,让人不由掬一把憾意的泪水。

而张爱玲呢,这个几百年难得一遇的写作天才,她的人生太波折,她的爱情太复杂,这里实在无法仔细阐述,她最后的结局,是孤独死在了美国的寓所之中,这位旷世奇才的女子,带着曲折和隐秘,走远了。她离开人世时,没有人为她送行,没有人握紧她的手掌。独自面对生或死,也许是她无奈中最为中意的选择,一如她不愿让世人知晓的芳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