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二次科举中榜的全是浙江学子,朱元璋为了政治平衡,制约浙江,对南京,淮河,苏北地区的经济,文化扶贫把苏州,无锡,常州,上海从浙江划出的,搞了个江南省(南直隶),这就是江苏省的发源开始。
江南的核心就是杭州,杭州一直也是百越文化的中心,七千多年前河姆渡文化,世界公认的二大农耕水稻发源地马家浜文明,中华文明发源良渚文明都围绕着杭州。中华文明灵魂中传承几千年的丝绸,茶叶,玉文化,龙文化,文字,瓷器,青铜器等等那个不是百越之都杭州周边发源的?这绝对不是偶然的巧合。今天的历史考古证明,杭州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与精神核心源泉。这些资料网上就能查得到。
没有浙江的贡献,会有今天长三角的繁荣吗?苏吹就是一帮忘恩负义的喷子!
1、江淮省的存在本来就是不符合历史的
2、江淮省的存在也侵犯了周围几个省的利益
3、整个江淮省的定位也是不合理的
总而言之江汉城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并不合理的规划,将爱上了笑死奈史密斯和现实的必然。
在江淮地区,除了两江总督、江苏巡抚、安徽巡抚这3位封疆大吏以外,还有一位漕运总督。京城需要江南的粮食、布匹等各种生活物资,漕运总督负责整个运河的安全运行。
在清朝的后期,由于各方面的问题,运河严重失修,经常发生粮船沉没的事情。与此同时,海洋运输的水平已经大大提高。从清朝末期开始,清朝开始***用粮船海运的方案。这样一来,大运河的作用大大降低,漕运衙门成了摆设。1905年,清朝准备裁撤漕运衙门。但是漕运衙门那么多人员根本无法安置,也不能让这么多人下岗。作为封疆大吏的漕运总督更难安排,其他省的一把手,谁也不会把位置让出来。
最后,清朝高层想出了一个非常完美的办法,那就是重新划分一个省份。这样既解决了人员安置问题,又不影响其他省份。划分哪个省呢,就是江苏省。1905年1月,清朝高层决定撤销漕运衙门,同时建立江淮省。原漕运总督就任江淮省的巡抚,江淮省的省会在淮安。江淮省的管辖区包括了南京、徐州、连云港、扬州、泰州、盐城等地。换句话说,江苏省的江北地区和南京市,都划分给了新成立的江淮省。
江苏省只剩下了苏州、镇江、无锡等地,也就是今天的苏南地区。这么一块地区简直无法成为一个省份,因此,在划分江淮省的时候,江南地区的官员就强烈反对。江南地区的读书人很多,京城的江南籍占很大比例。眼看自己的老家被拆分,江南地区的官员们开始联合发力,这群官员甚至说动了分量很重的湖广总督张之洞。张之洞出马以后,清朝最高层开始重新考虑省会划分的问题,并且感觉划分江淮省不合适。
两江总督也反对江淮省的建立,这直接打乱了江淮地区驻军的体系。在各方面的反对之下,1905年4月,清朝高层撤销了江淮省。江淮省从建立到撤销,前后仅仅3个月的时间。
昙花一现的江淮省
清朝光绪三十年腊月(西历1905年1月),清***宣布在江苏省北部地区,划分出独立的江淮省,将江苏省一分为二。但江淮省成立三个月后,清***又宣布撤销江淮省,将江淮省重新划分到江苏省境内。
晚清朝廷的朝令夕改,政局混乱,在江淮省问题上,得到充分展示。而值得后人深思的是,为什么清廷要在设立江淮省以后,又撤销江淮省?
这一切要和漕运说起。
在很多晚清题材的故事片中,存在着这样的一个江湖帮会:漕帮。所谓漕帮,可以理解成清朝漕运行业的工人为了报团取暖,而形成的帮会。
所谓的漕运,在清代一度关系到朝廷命脉。从五代以后,因为五代的战乱,北方的粮食等物质,需要南方来供应。在当时,最有效的运输方式,就是利用大运河将南方的物质源源不断的运到北方。一旦漕运遭遇影响,对清帝国会造成很大的被动——因此,有说法认为,***战争期间,英军影响到了漕运,最终迫使道光皇帝不得不向英国低头;咸丰时代,太平军切断漕运,导致京师的物价一飞冲天,一度动摇国本。
不过,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大清帝国被动的接受了海运。轮船海运模式的效率,也击垮了漕运这个行业。最终,光绪二十七年,光绪朝廷宣布停止运河漕运,并在光绪二十九年宣布撤销漕运总督这个职务。
光绪二十九年的大清帝国,在经历甲午战争、庚子国变之后,已经经不起太大的折腾了,尤其是晚明因裁撤驿卒最终导致李自成造反推翻明朝的例子,对于清帝国来说更是历历在目。因此,清帝国不打算让漕运衙门的人里面,出现李自成第二。
因此,清帝国需要安置漕运衙门的工作人员。但是编制问题自古以来都是一个问题,现成的其余的衙门,并没有多余的编制安置漕运衙门的人。
于是,清帝国想出了这样的一个办法:那就是在江苏省境内,划分出一片土地,成立江淮省,将江淮省的行政编制,用来安置漕运衙门的人。
清廷宣布成立江淮省以后,引起朝野上下***争议。因为一来,江淮省从江苏省境内划走的同时,引入漕运衙门的人,会导致江淮地区行政出现大规模混乱。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2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