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文学体裁,发展到极盛,就让后来的人感到后难为继,所以只好求新、求变。比如诗歌到了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这一帮大神手里,想要再超越简直不可能,只好降而为词,词经过柳永、苏轼、贺铸、辛弃疾、姜夔等人的创造,又成为不可逾越的高峰,只好再降而为曲。同时这些文学形式也和时代风气紧密相关,文学在变,读者的欣赏喜好也在变。音乐的发展变化也深刻地影响着诗歌的发展。
其实这些文体的改变我们追溯历史不难发现都是由难到易的一个过程。曲高和寡就是这个道理。盛唐之后近体诗盛行,对创作、格律要求也随之增加。到晚唐时期很大一部分文人过于苛求格律,繁琐的格式导致一些人无法参与其中,民间逐渐兴起一种配合音乐,席间弹唱的形式,这就是词的早期状态。相较于律诗,词的句式可长短,韵律更加流畅,取材也趋于生活。
再一个所谓:诗言志、词言情;对于大部分平民百姓来说,后者更贴近自己的生活。自然也就更加流行。
元曲和宋词其实分别不大,韵部也只是“词林正韵”和“中元音韵”的分别。只是由于政治体制变更,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加入了一些“胡人特色”。更加口语化,甚至有些方言带入。
文学的改革必然和当时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所谓贴近生活、取材生活、高于生活的作品才能更加触动人心,毕竟身在境中,才会情在韵中。
很高兴能回答您的提问。
先说“正史”,首先,我们知道,正史的记载是由当朝史官记录的。正史史官注重名声,他们记录的时候都有很强的责任感,是要流传后世,以警鉴后人,所以肯定不会胡编乱造。
但是“正史”跟“野史”两者的可信度都有疑点,中国历史除了史记、汉书以外,后面的历史记载都偏离客观事实,有掩饰历史真相的嫌疑。例如某个诸侯篡权成功,要求史官美化他,难道史官不听他的?可见,正史的可信度也不是绝对的。
再说“野史”,其实“野史”也并非不可靠,因为总有些文人会真实的记录当代真实发生的事情,他们记录的很有可能是真实发生的事情,他们并没有史官的约束。但是“野史”主观性比较大,来源复杂,记录的比较随意,还夹杂着个人的主观偏见在里,可信度也不强。
那么为什么总有人认为野史比正史可信度更高?
1、“焚书坑儒”、“文字狱”等***,让人们怀疑历史的可信度。
2、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道理大家都懂,胜利者总会篡改一些真实情况,美化自己,抨击失败者。
3、人的本性在那里,都喜欢听一些大家没听过的,就是所谓的八卦,不外传的秘密。好奇心作怪。
地摊文学是市井小民了解历史最好的传播方式,那些所谓的正史都是达官贵人收藏和传阅的,非市井小民能有机会翻阅。再则说了,地摊文学作品更符合大众口味,语言接地气,通俗易懂,把历史演绎或者成为趣谈,不在生涩难懂。甚者进行了演绎,传说,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流传于市井,让众多老百姓也接受了文化的普及。这种地摊文学发展于唐朝末期,兴盛于宋朝,直到明清达于鼎盛时期。这样的地摊文学给当时的老百姓文化需求上的满足也让他们知道了历代帝王的兴衰,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可以说世俗文学也得益于地摊文学。受众群众多,传阅广,就真的野史也成了正史了,但是历史的真实并不会因为人们的喜好而随意改变,历史的发展规律更是道出了人民的力量,真正推动历史***展的还是老百姓!所以,地摊文学不容忽视,也应该得到发展,只要是好的作品,无论放在哪里都会发出自己的光芒来,所以地摊文学也有好的作品存在,也是不争的事实!
因为,没有获取真实历史的途径,或者对已经了解的历史有不甘,其次地摊文学或者说传说能更好的演绎出更精彩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最重要的是,我们接触到的知识,很多都是***的,欺骗人的。所以很多人更愿意相信地摊文学。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22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