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平台和提问者的分享,以下是本人的拙见,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80年代起,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相关人物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朦胧诗派”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中国朦胧诗派新老代表有:北岛、顾城、舒婷、食指、江河、杨炼、梁小斌、芒克、海子、牧野等。
这一批诗人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朦胧诗是新时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流派。
他们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借鉴一些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与思考。他们所创作出来的诗歌,与当时诗坛盛行的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诗歌风格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这些诗歌后来被统称为“朦胧诗”。
朦胧诗派历史地位的被认可,得益于“三个崛起”的理论支持,这“三个崛起”分别是:谢冕的《在新的崛起面前》,孙绍振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的《崛起的诗群》 。
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派”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朦胧诗无疑是中国当代汉语诗歌史上最值得关注也绕不过去的重要课题。他们受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影响,借鉴一些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与思考。他们所创作出来的诗歌,与当时诗坛盛行的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诗歌风格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
80年代,朦胧诗风靡一时,如井喷一样不可遏止。
那时我正青春,初见朦胧诗,就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它。朦胧诗的特点是,具有不透明和多义性,同一首诗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朦胧诗讲求陌生化,追求思想与艺术上的审美自由,包含着个体精神的坚持。有人说,朦胧诗是一个政治意味浓重的诗汇,并且合有贬义。也有人说,朦胧诗晦涩深奥,难于读懂,称朦胧诗为“气闷的朦胧"。
朦胧诗在当时为诗歌带来的一股新风,的确吹拂着许多年轻人的心,正因为它的新鲜活力,才被广大的诗众接受,它带有反抗的意味,正适合年轻人倾诉迷惘和爱情。
朦胧诗人的代表有顾城,北岛,舒婷,食指,江河,等等,我曾因舒婷的《致橡树》和《神女峰》,就身不由己地爱上了诗歌,并把她当作了我心中的女神。
朦胧诗虽然发展迅猛,但也老得太快。有人说朦胧诗的解体是因为政治力量的干预,这种说法似乎并不成立。朦胧诗的过度肿胀,导致了粗制滥造,因而败坏了朦胧诗的艺术纯度。
我个人认为朦胧诗算得上功成身退,它毕竟留下了那么多的经典,曾日夜陪伴着我的青春,正因为朦胧诗,我才爱人了文字,爱上了诗歌,虽然,我永远成不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但我会永远为生活而歌。
我是苏忆年,我来分享我的见解。
《回答》
北岛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冰川纪过去了,
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好望角发现了,
为什么死海里千帆相竞?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带着纸、绳索和身影,
为了在审判前,
宣读那些被判决的声音。
告诉你吧,世界
我--不--相--信!
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
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如果海洋注定要决堤,
就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
如果陆地注定要上升,
新的转机和闪闪星斗,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
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
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
还记得本文开头所说的“朦胧诗”的命名内涵吗?其实我认为所谓艺术手法、创作手法、主旨都是媒介,最终想要达到的效果是一致的:
看不清,读不透,写不尽,即为“朦胧”。
1、中国朦胧诗派新老代表有:北岛、顾城、舒婷、食指、江河、杨炼、梁小斌、芒克、海子、牧野。
2、诗集《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北岛顾城诗选》;诗作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赠别》、《致橡树》,顾城《一代人》、《远与近》江河《星星变奏曲》、《纪念碑》北岛《回答》、《习惯》、《红帆船》。
3、胧诗的历史功绩及艺术成就是无法忽视的,在一篇回顾当代汉语诗歌二十多年所走过的道路的文章中,我曾这样评价朦胧诗:当代汉语诗歌最具实质性影响的努力有三次,即朦胧诗、口语化努力、叙事性的强调。其中,朦胧诗的出现使中国的新诗传统在滞缓几十年之后再次与世界接轨,并逐渐同步。它最大的贡献是唤醒了一种现代意识。
1、一种新诗现代化的意识。确实,由于朦胧诗人大多经历了“***”导致的精神危机,出现了类似西方“上帝死了”之后的现代主义背景,因此,朦胧诗人迅速被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所吸引并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也因此使中国当代汉语诗歌向前跳跃了好几步,并逐步与西方现代主义诗歌走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2、这一时期的新诗潮诗人还明确地提出了人本主义的改善人性的思想,并进一步突出了对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关怀和爱的呼唤。梁晓斌说:“我认为诗人的宗旨在于改善人性,他必须勇于向人的内心进军。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23011.html
下一篇
文学理论教程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