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流派 > 正文

明代江淮 文学流派的特点

  1. 江苏古代的吴语区一直到淮河,为什么现在都成了江淮官话?
  2. 明朝的“一条鞭法”是一个什么样的税制?为什么有人说明朝中后期中央从富庶的江淮地区收税不足呢?
  3. 为什么江淮官话内部都无法用方言交流?

江苏古代吴语区一直到淮河,为什么现在都成了江淮官话

江苏古代的吴语区,之所以现在都成了江淮官话,是因为时间沉淀、人口迁移、民族融合所致。



首先说时间沉淀。我们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

明代江淮 文学流派的特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江苏古代的吴语区方言因时间的推移,便如上古时期的象形文字一般,因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形成了现在的江淮官话。

其次在说人口迁移。我们的古代历史之中,有多次人口迁移的古难经历。如:最有名的便是五胡乱华时期,大量北方人口因生计无着落而南迁。

这便使北方方言与南方方言结合,产生了新的方言。如此几次后江苏古代吴语区,便形成了今天的江淮官话。

明代江淮 文学流派的特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最后说民族融合。这个事儿在我们古代也有好几次,其中范围最大的一次是南北朝时期。

不同民族间语言口音的结合,如常说英语的人说中文时那种生涩的感觉,听了让人很不舒服。如此融合几次之后,便形成今天的方言口音。

在两汉时期,楚国地带是一个大方言区,且不断向东发展,在江苏形成了吴方言区,此时吴语区范围很广,包括今天整个江苏的江南部分以及江北扬州、泰州、南通等城市。而到了南北朝,游牧民族南迁,北方中原人为躲避战乱,大量迁徙到江淮,军队也大量在江淮地区屯垦,再加上宋朝皇室南渡、东晋定都建康经济重心南移,由此将北方话带到江淮一带,产生了江淮方言。明朝建都南京,江淮方言更是取得官话地位,称为江淮官话。

明代江淮 文学流派的特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吴语的历史最长,更接近古汉语,保留了很多中古雅音,所以也被称为吴侬软语。这软软的吴语,的确是给人一种“吴酒一杯春竹叶,吴侬软语醉芙蓉。”的感觉。而成为南京官话的江淮方言变成正统,直接越过淮河进入江苏的地界,成为交流的语言,这是南京历史的多元化造就了南京人性格,而进一步形成了南京话的风格

吴语随着普通话在江苏的大力推广,以及大量外地人口前来苏州、南京等城市发展,吴语方言的使用频率在江苏逐渐降低。根据苏州某机构调查,有七成的苏州中小学生很小使用吴语交流,而熟练使用吴语教流的苏州小学生不超过两成。

当前,江苏在保护方言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想了很多的办法。例如,苏州公交恢复了吴语报站,苏州电视台也出了《李刚评语》《施斌聊斋》《阿万茶楼》等好的吴语节目。

明朝的“一条鞭法”是一个什么样的税制?为什么有人说明朝中后期中央从富庶的江淮地区收税不足呢?

简单来说就是税收整合,借以实现明朝中央***直接管理控制国家税收,从而达到税费有效进入国库,充实中央***经济命脉的一种财税制度。

至于明朝中后期为什么很难在富庶地区收到足够的税费,这是一个综合因素导致的结果。中央王权衰弱,地方实力独大,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所谓鞭长莫及是也。

感谢邀请

先来说一下“一条鞭法”

简单的来说这项制度就是将田赋、徭役及其它的一些杂税合并到一块来收银子,这样的方法大大的简化了税收制度,方便进行征税,并且可以让地方的一些官员难于***、***税银。从而增加财政的收入。

收税不足的原因:个人认为因为一条鞭法的这个税收制度,改变了以实物形式缴纳税务的方法打消了江淮地区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导致经济萧条;而且明朝的税收是直接给地方的,上缴国库的税收是地方财政结余,其实也有不少,但是明朝官俸太少,再扣掉各级那啥,就剩这点了。

所以才会收税不足的吧

“一条鞭法”是

“将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在一起征收,并将部分丁役负担摊入田亩。过去按户丁出办的徭役,现改为据丁数和田粮摊派”。

也就是赋役合一的税制,改变了历代“赋”与“役”平行的征收形式,这样做的目的用意估计是有出于简化税收,避免偷税漏税,统一了役法,简化了赋役制度,标志着赋税由实物为主向货币为主、征收种类由繁杂向简单的转变。

其实,在我看来这似乎是增加了税收,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人身奴役关系有所削弱,农民获得较多的自由,但只是一时的,更多是表面现象。而这里面的弊端就在于赋役改革是触及了官绅地主的经济利益,实际运作中,阻力重重,当时豪绅地主是优免权也要“除外”了的。而且,经济的剪刀差也出现了,无形中更增大了贫苦民众的负担,一方面更方便了***,因为官方两税收的是白银。不在是实物,民间在交税的时候就必须把谷物等产出折算成银子,这样在缴纳两税的时候中间就出现了商人们所谓的商机,要集中向商人兑换,于是,商人借此将银价抬高,必然造就穷的更穷,富的更富。

一条鞭法推行不久,张居正就去世了,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持者。官场***,诸弊丛生,上行下效。明朝末年又来了“ 三饷”加派。

“三饷”之外,鸭饷、牛饷、禾虫等饷也堂而皇之的出现。

至此,一条鞭法破坏殆尽。可以毫不客气的说,一条鞭法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明朝封建***对大地主阶级已经失去有效的控制,想法很不错,现实很骨感,本来是为了提高财政,清丈全国土地,清查溢额脱漏,缓解经济危机、政治危机,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但是,实际效应适得其反,这是明中后期随着经济发展土地日益资本化与封建小农经济的必然矛盾所致。土地兼并加剧,地主豪强***,强占农民的土地,并运用一切可行的手段来逃避相应的赋税。一条鞭法的实施虽然让隐瞒的土地呈报了出来,(据说当时,仅据部分清丈的结果,就增加了土地2.8亿亩,使不少地主隐瞒的土地缴了税。全国清查完,征税田额竟然能多增三百万顷。啥概念。)

但是,基本矛盾并未解决,这种掩盖了的矛盾实际上更直接导致农民利益受损。银贵谷贱,富庶的越富庶,贫民愈贫穷,从富庶的江淮地区收税不足,于是,只能巧立名目加饷加派,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更加重了民众的负担,只能使王朝的中央财政整体上越来越弱,所以一条鞭法又称“残民一条鞭法”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为什么江淮官话内部都无法用方言交流?

江淮官话听不懂?首先,江淮话不等于江淮官话话,北京也有土话。官话以前都是衙门里做事的还有功名在生的才学的到位。其次,方言区里土话不同。河北话也不是哪儿都一样是吧,越是各地人来往交流多的,官话说得多的大城市在方言区里越接近官话。江淮话首推南京。

现代江淮官话受吴语和赣语影响很大,原因在于清初的兵祸比如……扬州十日。直接导致区域内官话人口大量下降,然后周边的吴语区和赣语区开始向江淮官话区移民。

江淮官话有个亲兄弟,就是西南官话。两者在湖北交界,武汉以西囊括湖南,贵州,重庆云南,陕南,四川,***都是西南官话的地盘,也叫上江官话。武汉以东沿长江附近分布的江淮官话叫下江官话。目前上下江有差距扩大的趋势。但两者都出自明代官话,因此至今还有部分土词通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