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回答此题。
谥号与名臣,就像名校与名人的类比,谥号文正,就如同毕业于清华大学,是一种至高荣誉。
虽然北宋灭亡,王安石有很大的责任要负,但就谥号而言,“文”毫无疑问是美谥,这个绝无争议。大部分人在争的就是,有多美。欧阳修初定也是单字“文”,且特别说明了是参考“韩愈、李翱、杨亿”的单字谥“文”来给的,说明即便是单字,一个“文”也是很不错的美谥。
王安石的谥号给什么,在当时绝对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已知的记载是,王安石死于元祐元年,追赠太师,没有谥号。 这件事非常反常,北宋这个级别的***过世,有褒谥,有贬谥,但从来没见过不给谥号的。后来王汾曾上书“乞赐恶谥”,元祐四年,李常又曾上书想给王安石请美谥,但是自始至终无论是哲宗还是高太皇太后都没有回应。 而“文”已经是哲宗亲政后给王安石的美谥了,想来哲宗还是面临着巨大的争议与压力的。不过他把王安石配享神宗了,我得说,配享太庙是宋代文臣的最高荣誉,相比之下,谥号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虽然南宋的时候王安石又被踢出去了;以及,后来司马光被配享哲宗,这简直就是绝妙讽刺。所以既然哲宗都把他配享了,可能也就不在乎谥号给啥了吧。
至于这个谥号,“文”单字,参考韩愈、杨亿、甚至欧阳修,我只能说,它的意思是,官方非常肯定此人的文学成就(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谥个“文”还是当之无愧的),而后面没有第二个字,恐怕就是对政治建树不予评价的意思。实际上韩愈和杨亿根本就没有政治建树,欧阳修有一点,所以后来给加了个“忠”字上去,王安石和这几位并列,就显得很尴尬了。
对于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来讲,贬大于褒,一个政治人物,死后的谥号只表彰其文化上的成就,就已经说明问题了;究其原因,还是王安石变化打击了当时的权贵利益集团,故其身后只扬文抑政,不谥文正、文忠,可见封建社会必然走向腐朽。
王安石我们很熟悉,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宋神宗时期主持变法的人。他在治国和文学方面为北宋做出了贡献,因此他也被称为文学家,改革家。
1086年,王安石去世了,可是在1094年,宋哲宗却给王安石追谥为“文”,宋哲宗是怎么考虑的呢?这个文字可以认为是文化,文明的意思。从总的来看,王安石的一生是符合文的,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1.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看到北宋时期的一些弊端,于是提出来要变法,宋神宗非常支持王安石变法。虽然王安石变法的时间很短,但是让北宋富国强兵了,使北宋积蓄了二十年的财政支出,呈现了百年难遇的繁荣景象,北宋的国力也增强了,军事力量也随之改善了。变法改革也是一种文治,并没有付诸于武力,所以王安石变法,是一种文的体现。
2.王安石的文学水平很高王安石的文更多的体现在了他的文学水平上。他的文学思想强调为社会服务,主张文道合一,对北宋诗文革新运动起到了积极作用。他的诗歌更是非常有名,比如《泊船瓜洲》,《春夜》等都收录了中小学的语文课本。王安石的词现存有二十多首,词的风格都以豪放为主,影响了后世词坛的发展。
从这两点来看,王安石在文方面的贡献巨大,体现了北宋以文治国的思想,促进了北宋文化的发展,宋哲宗追谥他为“文”,是非常合适的,也体现了王安石的特点和思想。
宋元祐元年,王安石病逝追赠太傅,绍圣元年追赠谥号“文”,又称王安石为王文公。
谥号起源于西周时期,主要是给地位较高的人,去世之后用一两个字对其一生给与评价。
同时谥号也分为上中下三类:
上谥,表示表扬赞美,例如“文”、“孝”、“武”等。
中谥,一般表示同情,例如“愍”、“怀”等。
下谥号,表示批评的意思,例如“炀”、“幽”、“荒”、“厉”等。
同时西周时期对于谥号也是有明文规定的:
《逸周书·谥法解》:经天纬地曰文,道德博原曰文,勤学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
所以由上可见,古代谥号“文”是一种极大的赞美。
宋朝自“杯酒释兵权”后,一直实行的都是重文轻武的政策,所以在宋朝时期臣子以时候获谥“文”为自己的最高荣誉。
首先,文是古代最高最好的谥号之一。它代表了皇帝对于臣子的生平贡献的最大认可度,表明王安石的教化功绩,得到了举国上下的赞同;其次文这个谥号,表示他的身后地位,依然高企,短期内无人可望其项背,这个谥号,以文理来说,堪称亚父级别。
综上所述,王安石得此谥号,实至名归!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23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