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 正文

传统文学作品的美学解读,传统文学作品的美学解读有哪些

  1. 怎样理解文学作品中的痛苦美和悲剧美?

怎样理解文学作品中的痛苦美和悲剧美?

文学作品的各种形式,无论诗歌散文小说传记等,都在反映人生,是活的人生凝练和经历,是高于生活但又是生活的再现,坎坷不平,曲曲折折,酸甜苦辣,可知,可读,可思,悲剧喜剧,痛苦美与悲剧美,在经典作品中,是不可分割的;否则,我们无法理解《诗经》、唐诗宋词元曲、孔雀东南飞、中国四大名著,也无法理解巜唐吉诃德》、巜红与黑》、巜悲惨世界等等作品,因这些经典本身就是生活再现,悲喜剧,痛苦美与悲剧美的统一,就是经典和当时生活再现。谢邀,真的是门外之言

哈哈,居然有人提出了这个问题

悲剧美有没有呢?应该是有的,比如林黛玉,她的死就是悲剧,被封建势力(此处省略一万字)。

传统文学作品的美学解读,传统文学作品的美学解读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祥林嫂也是被封建时代害死的。她的死也是悲剧。她的死有震撼,就没有多少美感。

所以,一个悲剧有没有美感,和死的这个人漂亮不漂亮有很大关系

但也不绝对,一个并不漂亮,但心灵很美的人死了,也可以给人带来美感。

传统文学作品的美学解读,传统文学作品的美学解读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如果鲁迅赋予祥林嫂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那祥林嫂的死也会有悲剧美。

但是,我们的文艺界好像不大喜欢什么悲剧美这玩意。

因为悲剧这个词是用于旧社会的。而现在是新社会。悲剧是旧社会的专属用词。

传统文学作品的美学解读,传统文学作品的美学解读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那么,我们的时代还有没有悲剧呢?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

如果林黛玉活到今天,她的死就不是悲剧,那是什么呢?是问题。林黛玉的死是属于婚姻问题处理不当的问题。

文学作品的审美艺术风格类型主要有三种,一是悲剧美,二是喜剧美,三是悲喜交融美。

悲剧美是把美好的事物毁灭给人看,让观众产生同情与悲悯的情感,从而实现教化人心的作用

喜剧美是丑恶的事物笑讽给人看,让观众在捧腹大笑中否定被笑讽的对象,从而实现惩恶扬善的作用。

悲喜交融美是打破悲剧与喜剧的界限,而融合两者兼有的因素,产生悲喜平衡的艺术效果。

问题中所说的“痛苦美”其实不准确,应该是“苦情美”或者“苦难美”,人生快乐是少而短暂的,而苦难和不幸却是多而长久的,因此许多作品多表现这种苦难以及由此产生的苦情。悲剧美所产生的审美效果是悲而壮,是激励人心的,与“痛苦美”并不能等同的。

文学作品,无论***,诗歌,戏剧,小品都源于生活,而生活的种种人物情节环境都有生活的原型,渗透了人物在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如果说生活是一首歌,那么音符就是直面生活的阳春白雪的顺境,或下里巴人苦难生活的逆境。主弦律是欢悦还悲呜融成阳光,雨露或飞雪寒冬。顽强者在与困苦博斗中,在与贫病窘境中经受苦难而形成坚韧品格成为终生的财富。如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就是如此。经历的苦难让高尔基成为前苏联伟大文学家,痛苦美与悲剧美完美地集美于一身。再如中国文学家巴金自传三部曲《家》,《春》,《秋》,就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被锁在封建礼教深庭中的文学青年在黑喑中挣扎,叛逆,呐喊,终于冲出封建囚牢,走入时代洪流的知识分子形象来表现自己的成长无不烙上时代的印记。当代文学家蒋子龙有一句话说得好,要想文学作品有生命力,就要与时代共命运,同呼吸。无论是现实的还是幻想的都是生活直接还曲折地反应生活的愿望和本质,这个本质就是作者创作而高于生活的审美惰感。如《西游记》刻画孙悟空护送唐僧西天取经,历尽九九八十一磨难,金猴奋起千钓捧,玉宇澄清万里埃!痛苦的惨历美与悲剧美撩人心境,悟参人道,要有所作为必先经历苦难磨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