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 正文

哪些文学作品是发愤之作,发愤著书说的文学创作动机

  1. 为心中有忿忿不平而发奋著书,司马迁、曹雪芹、蒲松龄,算是苦难的生活成就了他们吗?
  2. 哪个历史人物让你读了他的故事以后,发奋读书,立志做大事?

为心中有忿忿不平而发奋著书,司马迁曹雪芹蒲松龄,算是苦难的生活成就了他们吗?

司马迁、蒲松龄、曹雪芹都因人生的不幸遭遇,成就的一代文豪大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从古至今,中国人对于学习都是高度重视,人生重要目标就是发奋学习,参加科举,考取功名,建功立业。当然司马迁例外,他是史学世家,家学渊源。在中国人的理想中,“有学得文武艺,卖于帝王家”的情怀,有为国建功立业,光宗耀祖思想。司马迁、曹雪芹、蒲松龄都有着远大的志向,无奈命运多舛。在遭遇到人生大不幸的时候,他们没有消沉,没有堕落,而是选择不向不公的命运低头,不向残酷的现实妥协。在艰难困苦的人生境遇中,寻找到新的人生价值。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把眼光放在著书立说上。最终,司马迁写出千古之绝唱《史记》,曹雪芹写出名垂青史的《红楼梦》,蒲松龄写出流芳百世的《聊斋志异》。这都是在人生的苦难中铸就的辉煌。生活的苦难对于强者,就像磨刀石,它会让强者更加强大。没有生活的挫折,就不会有伟大作品诞生。

也不能说其苦难的生活就对他们创造没有任何一点影响。肯定也是有那么些许影响的,但相与其所创作的伟大作品。这点影响是微乎其微的!理由如下:

任何一位作家,在构思一部作品的时候,必然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他作品中的大众人物上。对其人物的理解刻画描写可以说都要达到细致入微的程度。而一部作品,绝不可能仅由一个人物构成。作者几乎是把自己的灵魂附着在所有的人物身上观察了一遍他们各个人的生活。然后集中在一起,精而求精的筛选出典型故事。用以组成并表达出作品的中心思想。这样才能创造出一部旷世绝作!

哪些文学作品是发愤之作,发愤著书说的文学创作动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他看遍了世态炎凉,人间悲苦之后,想想他自己那点微末苦难,又能在作品中表现出多少呢?所以我说这影响是有限的!

一个作家如果没有其高尚的情操,没有深刻的生活体会能力,没有以天下心为己心的高贵品格,是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故而我们看一部作品的同时,也是在深刻体会书写这部作品的作者的人格魅力!


“苦难的生活成就了司马迁、曹雪芹、蒲松龄他们”,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也是唯一的。

哪些文学作品是发愤之作,发愤著书说的文学创作动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坎坷是作家们的普遍经历。

作者举的3个人物,很有代表性,很能说明问题

司马迁: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到宫刑奇耻大辱,发奋著《史记》;蒲松龄一生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生活贫困,舌耕笔耘,创作《聊斋志异》;曹雪芹“生于繁华,终于沦落。”在“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艰苦条件下,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他们3人的生涯均十分落魄,但他们文学创作的成就均达到当时的最高峰——《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聊斋志异》是中国成就最高的文言短篇小说集,郭沫若评价它“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以致“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

哪些文学作品是发愤之作,发愤著书说的文学创作动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古今中外,才华横溢一生坎坷的作家是数不胜数:巴尔扎克、陀斯妥耶夫斯基、伍尔芙、海明威……

2、为什么坎坷能成就作家?

司马迁认为是“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韩愈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欧阳修认为诗“殆穷而后工”,意思都差不多: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而写作的过程就是舒“愤懑”的过程。《西厢记》作者王实甫感叹:“别恨离愁,满肺腑难陶泄,除纸笔代喉舌,我千种相思向谁说!”曹雪芹坦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他们要把他们的悲剧体验,要把他们的烦闷郁结,通过诗化情感全部熔铸到他们的作品中。使作品升华,使自己升华。

都说“上帝为你关闭了一扇门,就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苦难的生活”是不是作家们的***呢?这只有作家才有资格回答,他们最有发言权。我们谈这个问题都只能算是“纸上谈兵”。

不能说是苦难成就了他们,对于胸无点墨之辈,苦难带给他们的只是更苦的路,而对于虽然才华满腹却无毅力又不能忍受苦难之辈,苦难只能迫使他们认命,从此一蹶不振。苦难,加毅力加才华与学识才是成就文学大家的综合条件。

司马迁10岁就开始学习古文书传,公元前108年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任职期间就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他没有萎靡不振,而是忍肉辱负重继续发愤著书写《史记》,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的撰写,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为公认的中国史书的典范。

再来看蒲松龄,他出生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小富之家,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可其后却屡试不第,不顺伴随一身,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平时为生活所迫,他做幕宾数年赚取微薄薪水,同时兼私塾教书,他写成的《聊斋志异》系列内容丰富多彩,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中成就最高的作品。

最后来看看曹雪芹,先祖为中原***,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虽然出身于大官僚地主家庭,但家境逐渐衰落,雍正初年,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从此曹家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之后,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虽然生活清贫,常食不果腹,但他没有一蹶不振,而是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从事创作,最终完成名著《红楼梦》的写作。

这些大家的成功无疑都是把苦难化作动力,把苦难变做成功的催化剂。


苦难不能给人以成就,但是坚持自己的,坚持自己的事业就能取得成功。尤其是司马迁,他在《报任少卿书》《太史公自序》中就详细的介绍了自己为啥可以忍受宫刑。只有一句话人固有一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不是苦难造就了司马迁,是自己给自己的使命造就了自己。

司马迁家族都是为史官,从小生活优越,年少时游历大江南北,后入宫廷继承父业,成为一个史官。在得到父亲的临终嘱托后,司马迁找到了,自己的事业,明白了自己担任的历史使命。

接受宫刑完全是因为要写成《史记》。在汉代触怒皇帝,犯下死罪,可以有两种方法可以逃避处罚第一种是缴纳罚金50万两白银,显然作为一个清官的司马迁是拿不出这么多钱的,另一种就是宫刑,司马迁为了写成《史记》,毅然选择了宫刑,这带有极大耻辱的刑罚,用司马迁的话就是让自己的祖上蒙受冤屈。这个宫刑是司马迁为了活下来而接受的,这个相对于写成《史记》,这个宫刑就是鸿毛。有兴趣的可以看看《报任少卿书》《太史公自序》,里面详细记载了,司马迁为什么要接受宫刑。我感觉司马迁不是在受苦受难,而是在享用自己写《史记》的时间。借用一句名言:不成熟的人甘心赴死,无怨无悔。成熟的人知道自己为啥必须[_a***_]。

关注一下咯 ,我会写一篇很详细的关于《报任少卿书》的文章

哪个历史人物让你读了他的故事以后,发奋读书,立志做大事?

在我个人的思想当中,首当其冲的当属成吉思汗,这位名叫铁木真的世界征服者幼年之时历经磨难,凭借广阔的胸襟以及个人魅力招揽回失散的乞颜部众,使得无数草原英雄和亡命徒归其麾下。诛灭蔑儿乞、塔塔尔、札答阑、克烈、乃蛮等大型草原部落,合并泰赤乌和主儿乞使之重回黄金家族的怀抱。证大金伐西夏灭花剌子模,子孙南征北战,横跨东西大陆,打下史上最大版图。似这等英雄人物天下罕有,试看一个失去一切连生命都几次险些丢掉的少年如何成为一代天骄,便可知成吉思汗之伟大,男儿当如此。

我个人对古代人物的故事其实并不是很喜欢,虽然也看过许多历史人物的故事,但除了成吉思汗之外,没有特别敬佩的人物,不是人家能耐不够,是我自己感觉自己不配。既如此,也便不去崇拜,只不过看的书多了,从不同的人物身上借鉴一些做人的道理罢了。

至于励志、立志这玩意,多数时候属于心灵鸡汤,我少年事情曾经一度特别喜欢读这种书,例如卡耐基成功学、拿破仑成功学、胡雪岩经商之道、谁动了我的奶酪等等几乎读了个遍。至于什么马云、史玉柱、俞敏洪、柳传志、朱新礼等成功人物的传记什么的也都读过。当时年少,不经世事,因此视此为珍宝,认为看了人家的故事只要自己肯努力就会成为人家那样的人物。可随着年龄稍大一些,便发现这些玩意全部属于鸡汤文学,而且“有毒”。故事大多是胡扯瞎编,怎么感人怎么写,怎么苦怎么写,就算你看的眼瞎了,你也不会成为第二个马云或史玉柱。因此,有关这类的书籍我一股脑卖了废品,因为本身这就是垃圾文学,连三毛钱都不值。

我就是我,没必要从人家身上找自己的影子。那种看完别人故事立马刻苦学习一心立志之人大多数是还未走向社会或者缺少社会经验的年轻人,等真正自己大几岁,才能逐渐看清自己几斤几两。

当然说这些并不是打击你积极性,也不是说你不可以从他人身上借鉴一些有益的东西,能从别人身上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自然是最好不过,但不能钻牛角尖。我如今喜欢看一些近代历史类档案,说几个我比较佩服的人物吧:比如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袁世凯;还有日本的伊藤博文,坂本龙马等等,都是我个人比较尊崇之人。

看这些人的故事不是为了让自己立志,而是借鉴他人的一些高明之处看自己不足之处,增加自己阅历和智慧,而不是一味学习某人,那样便不是一个真正的自我。什么成功学、励志学、经商学、某成功人物的传记等等,你愿意看,没人阻拦,但你想成功,看这玩意儿一点卵用也没有!

勤学苦练的白居易

说到白居易是无人不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儿时就天天念叨的诗,就足以让他万古流芳。那年他年方十六,连当时的文坛大V顾同都大加赞赏,处处“安利″其才华。堪称天才级别的年少成名的青年才俊。但他并没有学仲永躺在功劳簿上等死。他不甘于此,为更有作为,他依然刻苦写诗赋诗,熟读各类诗歌。为了让平常百姓能读懂他写的诗,他“新篇日日成,旧句时时改″,改到令老妇人都听得懂为止。正是他这种孜孜不倦的精神,终于成就了3000多首诗,一首《长恨歌》让世人欲罢不能,成为世人偶像,以《琵琶行》《忆江南》,《卖炭翁》等诗是继李白杜甫以后奠定了“诗魔″的地位。

为了科举入仕,白居易也是拼命苦读,潜心研修,白天练习作赋,晚上练习书法,中间还要抽空写诗,晚上也挑灯夜战,可谓:头悬梁,锥刺骨。直练得囗舌生疮,四肢麻木僵硬,手肘起茧,面色腊黄,未老先衰,白发早生,牙齿松动,患上了“飞蚊症″的眼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二十八岁考高中进士,曾有诗曰:“慈恩塔下题名士,十七人中最年少。″。后来官至二品,善始善终,成了人生大赢家。

对白居易这种韧劲,毅力,顽强拼捕的精神无不折服。古人尚且如此,吾辈岂可坠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