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 正文

文学作品产生的过程是什么

  1. 《诗经》是如何产生的?

诗经》是如何产生的?

原始《诗经》的作者和编纂者至今不明,但可以肯定的是,诗句写作绝不是出自下层百姓之手,根据用途应该是***专门的***诗人观民风而创作的,其作用就是让上层了解百姓们的精神状态和生活需求。这就像现在人也不会拿着草稿给上司看一样。而根据《史记》讲的孔子删诗,最终形成了305篇,是不足信的。公元前544年季札观乐,听诗的顺序多和当下流传的《诗经》一致,那时候孔子才八岁。而作为儒家经典的《诗经》是孔子编纂的,《论语》里孔子说过,“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讲得是孔子对前有成本《诗经》的调整和修改。主要一些微调,可能是根据“雅”“颂”不同乐类来把以前归类错误的诗调整位置。

之所以说《诗经》诗句的创作肯定不是下层百姓,是因为它们形式的统一。基本都是四句成体,一唱三叹。应该是***诗者到民间听到百姓诉求或看到民间诗歌,经过后期统一整理编写,在内容不做根本改变的前提下使得形式更美观。这个从《诗经》和上古谣谚的对比就能看出来,没有经过重新编写的诗歌往往都是零碎短小不规则的,比如摆渡者在水边的吟唱“候人兮猗”,只有这一句。

而作为儒家经典的《诗经》被后世赋予了更多的内涵,汉代尤为严重。比如《关雎》被解释成“美后妃之德”等等。这个其实不能说是曲解,只是赋予了新的内涵,这种做法也是为了维护统治的稳定性,是治国的一种手段。而单纯地在学术上的《关雎》,更多的倾向还是“乐得淑女以配君子”,更愿意把它作为民间的歌谣来看待,当做了解上古民风的重要资料。

文学作品产生的过程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诗歌305首。这些诗反映了自周初至春秋五六百年间的史实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喜怒哀乐,内容异常丰富,有如一部百科全书,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艺术欣赏价值。

《诗经》原来只称《诗》,并不具有经典地位。最早称《诗》为经的,是《庄子.天运篇》中的一段话:“丘(孔子自称)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此外,《礼记.经解篇》也把《诗》列在其中。这些记载,虽真伪莫辨,但《诗》的地位在逐渐提高则是无疑的。汉代独尊儒术,立五经傳士,《诗》的经典地位便正式确立,人们也就直称其为《诗经》了。(完)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为春秋时期,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产生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文学作品产生的过程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谢谢邀请。

《诗经》是如何产生的?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回归问题本源,探究《诗经》的来源。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有一种观点这样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在原始社会或者封建社会中,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要讲究力量的配合,工具的运用,便会自然而然发出劳动的呼声,慢慢发展成有节奏的韵律。

文学作品产生的过程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和日常生活中创作了很多口头上的诗歌,但不成体系,分散各地,在周王朝的时候,派遣专门的乐师在各诸侯国的协助下进行***集,整理,把它们编辑在一起。统治者***集诗歌的目的除了教育自己的子弟和***外,主要是为了了解人民的思想动态,以便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所以《诗经》之所以能产生流传,人民的创作很重要,但统治者的需要也不容忽视。

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305篇是经过孔子的删订而成,而且《诗经》在先秦典籍中只称为“诗",到了汉代才被奉为经典,称作“诗经”。

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流传,而今只剩外传10卷。现今流传的诗经,是毛公所传的毛诗。

上古的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

朱自清先生说:“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得言语不够劲,便用歌唱。一唱三叹的叫别人回肠荡气。”

这就是《诗经》里《国风》的来源。

《诗经》中的《雅》、《颂》是宴会和祭祀的乐章,出自贵族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