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文学理论 圆形人物,文学理论圆形人物

  1. 为什么有些人要去研究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形象去分析一类人的特征属性,而不是去直接研究这一类人中的代表人物?

什么有些人要去研究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形象分析一类人的特征属性,而不是去直接研究这一类人中的代表人物?

你的问题至少涉及这样三个方面的问题。

1,文学艺术作品中人物与生活中人物的关系

文学作品中人物是虚构的,但又是生活中一类人的典型化。用恩格斯的话说是现实生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再创造。用鲁迅先生的活讲,脸是上海的,眼晴是北京的,嘴是四川的,衣着是湖南的,总之是一个“拼凑起来”的人。

文学理论 圆形人物,文学理论圆形人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为什么有人去研究文学作品中的人?

就是文学作品的社会审美教化功能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中指出,评价文学作品有二个标准,一是政治标准,二是艺术标准。政治标准也就是社会审美教化功能。这二个标准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没有例外。

研究文学作品中典型人物并加以宣传,就是要对读者辨明学习或扬弃的标竿,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

文学理论 圆形人物,文学理论圆形人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生活中的英雄模范人物,善行美德都可以直接写进文学作,比如诗歌报告文学但是,必竞过于太个体了,也缺乏审美教化需要的普适性的对一切人都有感动教化的典型意义

理论上讲,艺术真实远胜于生活真实。这也正是艺术作品中典型人物艺术生命长青,能夠教育影响N多代人的原因和魅力所在。这是生活中同类人物不可比拟的。

希望你能够读一点文学艺术方面的理论著作,对这些问题就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对自已今后的人生道路也会裨益不少。

文学理论 圆形人物,文学理论圆形人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谢谢邀请。 书中的人物,我的理解只是作者写出来作品人物,作为了解、理解可以的,如果作为后来者想写出优秀的作品,还是要深入生活、积累生活、积累学问、积累鲜活的人物讲话,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会有生命力和独立、独特文学作品出来的。

文学、艺术自古来源于生活、劳动。比如《诗经》就是来自生活、劳动典范作品。离开了生活、劳动其作品自然是干巴巴的。

文学、艺术离不开观察,从观察中吸收营养,丰富作品中去。仅仅是停留在研究他人作品中的人物是不够的,研究他人作品中人物,只是吸收某种成分而已。

大千世界,人物、内心、心理、劳动、生活其实是形形***,其结果当然不雷同、不一样了。当然,托尔斯泰,就是文学泰斗,在描写人死了的状态,并不是直接写人死了,而是从侧面写的,与其离不开观察、想象力分不开的,非常细心细致、生动、独特:苍蝇从他睁开的眼睛爬过去,…………。活人的眼睛睁开了,能爬苍蝇吗?!……。

文学作品在其社会地位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要比现实中的人物更具典型性、代表性、普遍性。往往一个人物,都是有数个代表人物集中到一起来的。而且作家创作文学作品,决不是简单的照搬生活原型,而是根据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了浓缩、提炼、概括,进行了再创作,而行成的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典型性格。

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要比你研究现实生活中代表人物,得到的信息量要大的多,而且更具代表性,更典型。

比如“白毛女”的形象,比任何单个的受压迫少女都更典型。

而且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环境,时代特点都可以烘托人物的性格,认真研究信息量是相当大的。

比如美国的南北战争,其史料浩如烟海,你如果想了解当时的社会面貌、风尚习俗、当时人民的生活方式与当时人们生活在战争中的思想感情,你就必须要借助于文学作品。

《乱世佳人》又名《飘》,在作品中都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境况。象十二橡树的烤肉野宴、亚特兰大的义卖会、杰拉尔德的葬礼等场面,十分形象地展示了社会的风情。

而且文学作品的视角是全方位的,你读了《乱世佳人》,还可以了解战争期间伤病员缺医少药、肢残体缺的悲惨状况,南丁格尔在伦敦创办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的情况,美国三K党的起源以及在那个历史阶段活动情况,以及俘虏营,士兵遣返途中的狼狈相等等

而且文学作品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划,也都鞭辟入里,发人深思。人物形象鲜明,音容笑貌跃然纸上,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情节常常是妙趣横生,不至于使你在研究中厌烦。

这些都是人们愿意研究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