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究竟包含了哪些内容?撰写毕业论文是每个大学生大学生活中的最后一门课程,毕业论文的写作也是对一个人在大学里学到了多少知识和运用所学的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验。在校园招聘时,会有一些用人单位会询问你的毕业论文情况,这也提醒着学生们,毕业论文对一个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今天就给同学们介绍一下本科毕业论文一般会包括哪些内容。
1、摘要。顾名思义,对本篇论文内容、结构和思想的简单介绍。摘要应包括突出的创新点、主要内容、理论依据、有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研究意义等。当然,虽然摘要是一篇简单的文章介绍,需要简洁,但不要以目录的形式写,毕竟这也是论文的一部分。
2、关键词。关键字通常需要写三到五个。在数据收集阶段,我们通常是通过搜索关键字来进行搜索参考文献。关键词一般选择在文章中提到频率较高的词语。一般来说,论文标题中有许多词可以用作关键词。
3、正文。一般包括绪论、主要内容和结语三部分。在绪论中,我们一般需要说明论文的背景、目的、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综述、论文的创新之处等。有时我们会简要介绍导论中要研究的对象,或者对相关理论进行系统梳理。主要内容非常重要,因为这是你写作中最重要的部分。它包括各个部分的主要论点与论据等,并举例说明原因和对策。文章的主体部分通常包括这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这部分问题的内容要求就比较高了。它要求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关键点突出,这样人们在阅读你的文章时,就会一目了然。此外,文章的主体部分还要求文本更加简洁、流畅,并记住不要使用口语,这会使读者觉得你非常不专业。结语是对本文研究成果的最后总结。在撰写本文时,一般应提及本研究的内容、新的思路和建议,同事应对本研究对象的未来发展提出期望或意见。一般来说,这部分内容不多,大约500字到2000字就可以了。
4、参考文献。很多学生认为,写完主要内容之后一篇文章基本上就完成了。事实上,参考文献对于一篇文章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经验的论文评价专家可以通过你的参考文献看到你文章的质量,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参考文献的质量决定了我们所撰写的论文理论基础和理论高度,如果一些期刊上的文章是低质量文章,那么我们的论文水平就不会很高,这就启发我们在使用参考文献时也要考虑出版物的水平和质量。
如果你想阅读古籍首先你必须能够阅读文言文,对于现在的很多人而言,想要阅读文言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现在的人对于国学开始关注了,很多中小学生在业余时间都会去学习国学。很多的中小学生即使能够背诵《论语》,《孝经》,《孟子》,《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之类的。要他们去阅读《史记》,《汉书》之类的古籍,他们也不一定能够读的明白。小孩子记性好,这些书他们即使能够全部记住,但想要理解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些书中的内容即使是读过不少书的成年人也不是都能够理解。特别是诗词,更多的只是可以意会不可言传。
虽然说古籍并不好懂,但要阅读古籍也还是有些办法的。你可以先去读一些古典小说,比如《水浒传》,《三侠五义》,《儒林外史》之类的能够简明易懂。然后去阅读《三国演义》,读多几遍,读了之后再读《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只要这几本能够熟读并能够理解,那么你再去读其他的古籍一般都能够了解了。《三国演义》半文言半白话,是沟通白话文和文言文最好的桥梁。《聊斋志异》是纯粹的文言文短篇小说,故事性强,如果能够多读几遍,对于弄通文言文是非常有帮助的。
如果能够阅读文言文了,想要系统地学习古籍,那这个范围可就非常大了。十三经,廿四史,通鉴,诸子百家,历代名人文集就足够让你读一辈子了,单是明代的文人留下来的文集就有几百家。中国的古籍浩如烟海,“系统地学习”这五个字想要做到并不容易。你可以读一些基本的古籍,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去深入学习。
经:十三经。其中有些读不下去的可以不用读。
史:《战国策》,前四史,《资治通鉴》。
子:《庄子》,《韩非子》,《荀子》,后代的笔记文学也可以包括在这里面。最有名的是《容斋笔记》,我觉得想学习古籍的可以多读一下这些笔记文学,里面的文章都很不错,文章都不会很长,也能够给你很多的知识。
集:《[_a***_]》,《曹植集》,陶诗,《文选》有点难度,但对于了解六朝以前的文学是非常好的作品集,或者也可以读《古诗源》。李白,杜甫,李贺,李商隐,唐宋八大家。
题主说的“古籍”含义有点模糊,如果说的是经史文学,那么自然要从诸子百家读起,如果古文底子好,可以读古人的注疏,如果读文言有难度,可以看当代学者的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十三经译注,中华书局也有各家的评译。其次,前四史是要读的,再往后就是诗词文赋***,可以依据个人兴趣选择阅读。
如果题主想学文献学,那么推荐程千帆先生的《校雠广义》,一共分版本、目录、校勘、典藏四本,内容系统、详尽,适合入门。同时,古典文献所涉及到的其他学科也要有所了解,如音韵文字训诂。音韵学推荐唐作藩的《音韵学教程》加《广韵》,不过这个学科要深入最好有老师带。文字学推荐裘锡圭的《文字学概要》加《说文解字》。训诂学推荐郭在贻的《训诂学》。还可以参照各种高校相关专业的教材。在领略文献学的全貌后,同样可以挑感兴趣的部分深入。
也许很简单的。参看金克木先生的文集“书读完了”。个人认为,比民国时期的大部分学者的推荐书单,更有说服力。
据金先生解释这书名,来自民国初大概二十年代,夏曾祐(好像是)遇到刚回国不久的陈寅恪先生,说:“还是你好,懂外国文,我老了,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据说二十多年后,陈先生转述这故事时说:“我明白了,书是真能读完的”(大意)。
不过,据我自己理解金先生的文章意思,起码传统文化中的书和经,不能够在十二、三岁前背诵完,牢牢记住,那这辈子没希望了。
古籍种类繁多,表现在:(1)中国历史漫长,不同历史时期,文体不一;(2)内容涉及繁杂,天文地理、历史记述以及世间各行各业都有。在想选择阅读古籍之前,先想好要选择哪一门类的书籍,然后查询目录书,不过必须要有古文功底。所以,非常值得推荐的古籍,以目录学的古籍为先,从这类书当中,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门类当中的书籍来进行阅读。最庞大的目录书,莫过于《四库全书总目》,是现有最大的一部传统目录书,也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官修的图书目录。另外还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就是对誊录入库的3400余种图书(著录书)和抄存卷目的6700余种图书(存目书)全部写出提要,这样当我们找到某一本书的时候,对书的内容也能立即有个大致了解。另外,还有一些名人认为为人修学必须阅读的古籍,如清代张之洞的《书目答问》、梁启超的《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都可以作为指导。
学习古典,目录学其实非常基础。
修身养性类:老子,孔子,孟子,庄孑,历史类:史记,二十四史,资治通鉴,训诂类,说文解字,尔雅,蒙学类,龙文鞭影,笠翁对韵,佩文韵府,平水新韵。不知此回答对不对,能否帮助到你对选择学习古籍的需求,看你自已的了,古籍经典太多,一个人投胎四次都看不完,捡这些主要能帮助我们提高素质的学习就可以了。欢迎关注共同探讨
我们都知道文化概论这门课既是理论课又是实践课,为什么呢?讲的是古文功底理论,讲的是古文的文风、行文、体裁的实践,在文科课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必修课,在理科学生中可能是选修课,因为文化概论大多讲的是经典名篇和理论概念。
比如张岱年等编修的中国文化概论,是这样介绍的,本书主要内容有绪论,中华民族概述(中华民族及其文化概述、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中国思想文化(中国文化呈现的思维模式与文化体系、 儒释道三家思想),中国政治制度与社会生活文化(中国政治制度文化、中国社会生活文化),中国艺术文化(中国文学与 汉字文化、中国绘图、音乐与舞蹈艺术),中国科技文化(中国科技文化概述、中国医学及其文化意义)等。
就如你说的,选修课,既然你选了这么课,要么就是你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要么就是对老师很崇拜,慕名而去,但不管处于什么原因,既然选了,又有一个好老师,不能辜负了好时光。
但你觉得想睡觉,无非就是看着这本全是繁体文言文的书,犹如天书,不适应而已。建议你培养良好习惯,无论多么厚的书本都是一页一字读薄的,睡觉肯定看不完,所以你可以先买一些简单入门的文言文书籍,比如古文观止,这本书就很适合,既符合大众又很能大基础。然后再买一本王力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之类的,以便查证词义,这样一来你能慢慢接受密密麻麻的繁体古文,就会跟上老师的节奏体会其中的奥妙和哲理,相信这比睡觉更有收获。
想当年,我啃这些古籍的时候,把古籍的一套理论都通读了一遍,小学、版本、目录、甚至历朝纸张用纸等等都细细查证,这绝对比你听课更没意思,也更辛苦,但是慢慢掌握了其中的套路就觉得很有趣。所以无论学习什么都是学习其方法然后再学其内容的,就比如文学概论,他的编排和内容安排都是有规律的,分门别类的,主要还是将其历史沿革,每个朝代的文化有其鲜明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往往又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家最感兴趣的,所以你要去挖掘,毕竟读任何一门课都不能单靠课本的知识,而需要大量补证,这样才能掌握其全貌,不至于过于片面。
这是我的个人看法,也是我的读书学习小记,希望能够帮助你。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23397.html
上一篇
宋代文学代表流派有几个
下一篇
古代文学诗经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