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夸张地说,二十年后中国没有文学,因为文学滋生的人类社会化生活背景不存在了,传统的一切统统被颠覆。这是一个颠覆一切的时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认知面前的变化。时速4千公里以上的火车、智能机器人、火星定居……一切都是全新的。
社会的发展,决定了有关学科当代发展史的教材,必然要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更新。中国文学史也是如此。续写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至新世纪最初若干年的中国文学史,成为当代文学史教材不可回避的问题,应该一个视野更开阔、更富于人性洞察而不是教条主义干巴巴的中国文学史形态,是当下的阅读和研习需求。此外,对于特别历史时期,比如20 世纪五六十年代风靡一时、产生过巨大影响甚至曾经引起争议的若干文学作品,有的续写文学史时仍然保留,有的只具有历史文献价值而匮乏文学价值的作品,可能只是一笔带过。
从一个方面说,我们恐怕永远不可能知道怎么写。文学而史,只要不是简单的材料堆砌,永远都只能建立在某种***设之上,而任何***设作为其提出主体的提出物,都不可能不受提出主体个人因素的影响。我们不知道二十年后中国文学史的撰写者是谁,以及它(她)的年龄、学识、性格、气质、三观、业内资料占有量、研究时间等等,因而确实无法判断他(她)会写出一部怎样的中国文学史。我们所能确定的只是它在现行***体制下可以获得通过。然而另一方面,有些事情又是确定无疑的。这就是:不管怎么受到撰写者个人因素的影响,都应该确保自己的***设自圆其说,都应该拥有横贯中外的思维,都应该尽量站在历史的最高处。
有必要吗?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完整写完的作品,如何开头、结尾一定有他创作上的考虑。如果读完觉得意犹未尽,那就达到了作家创作的目的,好作品可以让人联想很多,而人间的故事是永远说不完的。能把一本书完整读完,就足够了。
非要续写一段,往往是画蛇添足,或者是顶着原来的名字,变成了另外的故事。
故事后续的可能性是无穷的,每个作者都会根据自己的思想和经历写出完全不一样的故事。你实在想写就写,自娱自乐,没人禁止。
不过想提醒你一下,《平凡的世界》背景是改革开放前后,70年代-80年代的故事,已经距离现在有四十年了。四十年前的历史是什么样子,需要了解当时的政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上的大事小情,仅仅靠着想象是完成不了创作的。
就拿路遥本来来说,他创作《平凡的世界》是在80年代,刚过了那个时间点,但他做的准备工作是难以想象的。他在创作手记《早晨从中午开始》里介绍自己的创作过程说:
第一步,建立框架。
“作品的框架已经确定:三部,六卷,一百万字。作品的时间跨度从一九七五年初到一九八五年初,为求全景式反映中国近十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人物可能要百人左右。”
第二步,读书。
【阿白读书】《平凡的世界》 是一部百万字长篇巨著,并在1991年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路遥。
孙少平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读过原著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孙少平在煤矿事故中遭“毁容”。关于出院后孙少平的选择,***的结尾是这样描述的:
他上了二级平台,沿着铁路线急速地向东走去。
他远远地看见,头上包着红纱巾的惠英,胸前飘着红领巾的明明,以及脖项里响着铜铃铛的小狗,正向他飞奔而来……
而在这之前,孙少平拒绝了优秀大学生金秀的求爱,拒绝了妹妹、妹夫因担心自己身体想动用关系将他调入省城工作的好心。
所以,作者的结尾安排,多半是孙少平经过深思熟虑,已经接受师傅遗孀惠英和儿子明明在一起生活。
其实这个结尾对于这部作品已经交代的很清楚了,如***名字一样,作为平凡人的孙少平经过一系列非常人所能忍受的挫折,最后选择回归现实,回归平凡。
按题主的意思,我大体试着简单推测一下关于孙少平以后的人生轨迹。以下从家庭和事业两方面做下简析。
经历了高中[_a***_]郝红梅因“嫌贫爱富”把自己甩掉,经历了精神之恋田晓霞被洪水淹没的痛心疾首,经历了自己因煤矿事故救人被毁容的惨痛经历…
历来追求远大理想的孙少平在医院经过深思熟虑,最终还是选择回到现实,回归平凡。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23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