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真实 虚幻 文学理论,真实 虚幻 文学理论是什么

  1. 柏拉图认为“文艺是不真实的”,你怎么看?

柏拉图认为“文艺是不真实的”,你怎么看?

柏拉图有“影子”说,他认为世界上它物皆是哲学的影子,在他眼中文艺是影子的影子,必然是不真实的。在我看来,文艺是生活的影子,同时,这影子又反射出生活,文艺家与受众互动中,各自获得精神满足,就此而言文艺是真实的。

文艺真实性指文艺与社会生活相一致的程度。是文艺作品通过艺术虚构,对社会生活集中概括创造出艺术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所固有的本质特征,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达到的程度。它包括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两个范畴。生活真实是生活中的客观存在,是独立于人的主观世界之外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活事实。但生活真实不等于生活事实,生活中实有的事实不都是生活真实,因为生活总处于一定的历史阶段,又总处于矛盾的发展中,总有主流与非主流、本质与非本质、真象与***象之分,每一生活现象并不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的本质表现,只有那些具有本质意义的生活事实才是生活真实。

艺术真实指文艺作品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所达到的准确、可信程度。它是对生活真实的一种形象认识,是文艺家从生活真实中提炼、加工、概括、创造出来的。艺术真实的存在主要取决于审美规律,带有形式性质。生活真实是艺术真实的客观来源,是艺术真实的基础;艺术真实则是对生活真实的净化、深化和美化,是客观的生活真实和文艺家的主观审美认识相统一的产物。

真实 虚幻 文学理论,真实 虚幻 文学理论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首先,对于柏拉图所得此结论做一个简单的梳理。柏拉图是一位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他的思想充满了神秘玄妙色彩,他追求着至高的美,上帝的圣洁,一种人类现实世界永远无法企及的境界,这是一种最高的“理式”。其他万物皆是对理式的模仿,自然就不是最真实的,而且一旦称之为模仿便不能全部惟妙惟肖,只是取原物部分。柏拉图最有名的“床喻”即是具体的阐明。“床”的理式是最真实的,现实中木匠所造的床是对“床”理式的部分模仿,而艺术家画家笔下的床又是对现实中床的模仿,是模仿的模仿,与真实的“理式”隔了三层。如此看来这样虚幻的不真实之物又怎能独得柏拉图的青睐呢?在柏拉图心里最接近神的才是最美的,他是最接近神的灵魂。对现实世界的否定贯穿着柏拉图的整个思想。

从另一个角度讲,柏拉图虽认为文艺的模仿是不可靠的,但是从侧面承认了文艺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即使只是部分反映。“镜子说”便是在柏拉图这里生出萌芽。此外可以看出柏拉图对文艺有着一种期待,更高的期待,他希望文艺能够完美地反映现实,柏拉图在追求一种真实性。

那么便回到题主所问题目中地关键词——真实什么是真实?对于文艺来说什么才是真实?关于“真实性”地问题直到如今都是美学界、文学界无法定论地问题。但是我们都会有一种隐约的感觉文艺不同科学,文艺的真实也一定不能用科学地客观准确性来衡量。是的,总说文艺是通过具体个别来反映生活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艺术地真实。但是科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科学也是对本质和规律地探求,一个公式便揭示出万物运行地规律。因而这一定义并不能昭示文艺真实地独特性。

真实 虚幻 文学理论,真实 虚幻 文学理论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想断用亚里士多德所提“合情合理“四字来说明文艺真实。合理,即是符合生活经验,它是由一种客观规律在的,是可被人接受理解作家可以虚构,但是要有生活逻辑在内。《红楼梦》中建筑精美良多,”稻香村“是其中之一,孤立看起来,那黄泥墙,那茅屋,那青篱,那菜园,俨然一农舍。贾政见此赞叹不已,说:”倒是此处有些道理。“但贾宝玉不以为然:”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下无通事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这段话是十分有见地的。”天然“与否不在局部真实而是符合事物内在联系。”稻香村“作为一农舍放在大观园中与那些雕梁画栋、楼台亭榭连在一起是不合理的。因而”非其地而强为地,非其山而强为山“是无法表现真实的。

“合理“之外“合情”是更重要的。所谓”合情“是指艺术作品的感情真挚,反映出真切的感受、真诚的意向。李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等等诗句,按合理性来看完全是出格的,但感情是真的。若写”黄河之水巴颜喀拉山来“这倒不***,但是味道终究不可比。

艺术的的真实既要有客观的规律可循,又要有主观的真情在,二者和谐统一才是艺术想要触及的真心。

真实 虚幻 文学理论,真实 虚幻 文学理论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以上是笔者一些浅谈,关于这一议题纷纭复杂,百家百说。若觉文章有所启发,望不吝点赞。感谢您的阅读,欢迎诸位笔友留言交流,谈谈自己的看法。

文艺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艺创作者在创作时,利用其自身的知识,对生活做出评价,作品里包含了作者感情,折射出作者的喜怒哀乐,现实中每个人对生活的感受不尽相同,对明题而言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