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漂流的亚特兰蒂斯
诗歌的特点决定了其不能像散文或者记叙文一样,没有字数格律的限制而随意抒发自己的情感。诗歌的结构比散文更为紧凑,寥寥数语便要准确表达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因此,几乎所有优秀的诗歌其所传递的真正意图都在字面文字之外,需要读者一起与作者完成诗歌的意境创作。
好的诗歌更够激发不同读者产生不同的情感,如我们经常听说的一句话: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些能够激发不同读者产生不同情感的能力就是诗歌的张力。这点区别于打油诗或者顺口溜。
张力字面意思为弹性。欧阳修在其《六一诗话》中对诗歌的张力做了很生动的解释:“状难写之景尽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意思就是说读诗如见景,诗意并不局限于文字之内,言外之意才重要。并提出了“意新语工”的理论。
具有张力的诗歌需要其文字经过千锤百炼,并具有深厚的内蕴,并给人无限联想。打个比方就如一滴墨滴入宣纸,层层渗透,意犹未尽。诗歌的用于不局限于单一,稳定,而更倾向于向多义性发展。多义性既我们前文提到的张力,主要通过意象、意境或者典故等等的运用来实现。
诗歌中少言是表现张力的一种方法。直白点就是能少说就不说。比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几乎可以说是对诗歌张力的最精炼的回答,无声胜有声讲的就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一:“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的主题表达对从军的无奈和伤感,但是全诗只字未提从军,而是借用与军旅相关的意象:琵琶、关山、边关和长城等来传递作者对军旅的无奈和厌倦,当然这些言外之意需要读者自行体会。
诗词中还有一种常见的表现张力的方法,读者读之的明显感觉是作者话未讲完。比较典型的例子是王维《杂诗》三首之一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诗中的“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显然就是话未讲完,读者读后自然而然会在脑补他们的谈话内容,至于内容每个人当然不仅相同。这是一种比较直接的表现张力的形式。
诗要有诗人的思考,然后围绕这个思考用物象构筑意境,意境中蕴含着思考,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强烈地感觉到有一种“东西”在撞击着我们的心灵。这就是所谓的张力。著名诗人柳沄有一首《山里的石头》的诗,他说山里的石头很多,跟城里的人一样多,但石头跟人不一样的,是它们沉默了那么久,却仍在沉默……沉默得好像在睡着……但是——
我们经历过的
石头早就经历过
比如时间,比如雨雪
比如阳光和月色
但与沉默的石头
根本不一样:我们
说着说着就把自己
从这个世界说沒了
(选自诗集《周围》第134页 柳沄著)
我认为诗歌的张力就是开头含蓄所延伸出去的句子越来越有力度,大有“剑指江河”的那种气概。进一步说明了作者对诗歌的造诣有着深厚的底蕴。
“点点火花,燃亮一片天空”,类似我写的这句,可能有人会质疑句子结构有问题,其实诗歌在某程度上不宜过于直白,一定要给读者带来一些想像。就如这句,中间发生了什么?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场景。
比如这一句,“张弓一箭,人仰马翻”,虽然很直白,而我所表述的,正是诗歌的“张力”,从开始只是张弓,射出去之力度,大大超出了一般之想像,也是作者想要的效果。
我再写一句,“一壶水,盘活了数十人的性命”,此句,虽然有些夸张,但是,我们不妨想像一下,这一队人在沙漠里,几天缺水,又会是发生什状况?
诗歌表达的是意境,既要“空灵”,而不失“写实”,如果能做到“气势如虹”,不多花心思,缺乏张力,是无法吸引读者之“耐读性”的。
诗歌的张力并不是炫弄词藻,亦避免“语言摇滚”,至少东方的诗歌要蓄柔力,发力不太显山露水,却也不绕指柔,刚强隐在处处方寸。
古诗发力柔,总在花草山水中绕着抒发心性情感,西方诗少一点绕,直抵灵魂。那是他们的宗教和文化灵魂这个“梗”凸显,我们的文化讲究多元素和谐(环境和社会)。发端于“群文化”的礼乐诗书,是面对客体的表现,表现为主抒发为辅。而西方诗并无过多环境感,直面灵魂(看不到的,写来更不受局限)抒发灵魂之力。
所以我们的诗歌有画面感,于是有诗情画意之洒脱;西方诗相对抽象,张力可能显得更爆,比较起来我们的诗绕着给力有时急人。一些诗友与我交流时,便分了“发力派”和“太极派”,还有“韵律派”。
发力派就是摇滚抽象,用字狠,自己着自己,不管不顾一抒为快。太极派不急不忙,借物抒情,借喻抒理,照顾到方面,发力于潜流。韵律派的发力是亮词,押韵对仗就好,吟诗有高乐感为成。
诗的张力,往往被这样理解了,并积累起了习惯的习惯。然而我认为,诗最好的张力是真,有真就有了基本的美,真情真感真理涌溢,一泻千里清流,***的赏诗者接都接不住。无真别写诗,硬写出来也不是诗;真诗和伪诗的区别是,一个是诗,一个是作。
田芸老师的诗,我读过几首,此真此溢,感觉那诗就是蓄起了“洪峰”,雷电激浪来势,谁也挡不住。这就是好诗,之所以好,因为真的蓄洪,诗的发力便是真实。
这个问题里最好提问者自己回答最好,别人怎么知道你提出这个问题,内心是怎么定义这个张力的?既然你邀请我回答,那只能按我的理解来定义了。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诗歌的张力,一,从读者对诗歌的理解来说,每多读一遍,就多一份理解和醒悟,这里有个前提,我是指那些百读不厌的经典诗歌,不是那些让人越读越糊涂的朦胧诗,那些诗歌是谈不上张力的。二,从作者来说,一首能称得上好诗的,就有多次修改的必要,我不赞成那种一挥而就的诗作,真能给人启迪和丰富想象力,能得到众认同的诗作,绝对是作者经过反复酝酿,反复修改以后才写成功的,想想看一首几十项,几百个字的诗歌,如果把以前修改过的内容加起来,是多少项,多少字,多少内容,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怎么会出现读者百读不厌,反复读呢?读者多读一遍,不就是多一层理解,多一些内容,多一份感悟,不就是多一份张力吗?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23542.html
上一篇
日本文学史流派有哪些
下一篇
韦勒克的《文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