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一直是西方文化中的重要形象,尽管在客观上并不存在,但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却渗透着西方社会及其文化的诸多方面。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魔鬼形象始终存在,但不同时代的人们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魔鬼成为文学中的形象,其频繁出现的时代主要有四个时期: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17世纪英国启蒙时代、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和20世纪早期的苏联,所属的流派为人文主义、启蒙时代、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相对应的作品为但丁的《神曲》、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歌德的《浮士德》和布尔加科夫的《大师与玛格丽特》。但丁的《神曲》将上帝与魔鬼构成对立的两级,即魔鬼是上帝的对立面;在《失乐园》中,弥尔顿首次把魔鬼撒旦塑造成一个英勇的革命者和积极的反抗者,而非宗教意义上的恶魔;歌德笔下的魔鬼则处处充满矛盾,《失乐园》中的梅菲斯特对于上帝是种既依附又抗争的暖昧态度;而现代主义作品《***与玛格丽特》中的撒旦是所有魔鬼之中最具颠覆性的形象,他洞悉世间的万事万物,执掌道德的天平,对一切罪恶进行无情地嘲讽与惩罚。――摘自论文《魔鬼形象在西方文学中的嬗变》可以去读一下这篇论文,从学术的角度分析了西方文学中魔鬼形象的意蕴及内涵,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首先介绍下主人公
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或译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英国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是伦敦文学界的核心人物,同时也是布卢姆茨伯里派(Bloom***ury Group)的成员之一。最知名的小说包括《戴洛维夫人》(Mrs. Dalloway)、《灯塔行》(To theLighthouse)、《雅各的房间》(Jakob's Room)。
按照他的文学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看他属于存在主义,其实呢是她启发了后来的加缪和萨特等存在主义作家!但从根本上讲,文艺复兴后的西方大多数的作家作品都是以人文主义为基础的!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女权运动的先驱,在英国女性文学发展史上,她是一位先行者,也是一位开拓者。她那灼灼其华的思想精髓,不仅流淌在富含女性细腻情感的笔调中,更是一座在黑暗中为向着自由平等的未来挣扎着前行的女性群体指明前行方向的明亮灯塔。
她的女性主义观念和理论,这些散见于书籍和文字中的思想碎片,是女权运动的启明星。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名优秀的意识流***创作者,同时也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她的一生创作并发表了350余篇论文以及书评。在学术界热切关注她***的意识流创作手法的同时,从她的作品中我们也注意到了处处流露出的女性意识。
《一间自己的屋子》最为充分和直接地表现了她的一系列女性主义思想:没有独立创作的物质保障,没有自我的精神空间;时断时续的女性文学传统;父权社会女性不断被异化以及自我异化的现实;对男权单一价值观反叛的双性同体思想的提出,成为后代女权主义者反复讨论研究的一个伟大主题等。除了这本理论著作,她在***中表现出的女性意识是本文想要突破的另一重点。
《到灯塔去》中,古板僵化固执的男性品质与灵活慈善天真的女性品质之间的碰撞、摩擦,女性那如水一般的包涵与宽容给予我们深刻的思考。
《达洛卫夫人》中,女性一直是***的重点与中心,***描述上流社会妇女达洛卫夫人一天的生活以及对于婚姻、[_a***_]、生命充满矛盾的心理波动。同时塑造了具有新女性精神的萨利·塞顿,塞顿的叛逆个性与反传统思想和带有男性魅力的女性气质,对世俗观念造成极大冲击。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映衬下,作者用华丽的手法展现她对突破传统女性概念的理解。
《奥兰多》中具有典型“双性同体”特质的奥兰多,大胆实践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中提出的伟大构想,体现了弗吉尼亚对解决男女二元对立问题的看法。此外,几乎她所有的作品都蕴含着对女性的深深思考,本论文正是要结合她的创作,从作品的角度回顾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观。
我国80年代才陆续进行对于女权主义文学理论的研究,在这片倡导着“男女都一样的”的土地上,女权运动却不是由女性自发提出的,妇女解放是伴随着推翻封建制度相应产生的。尽管女权运动的初衷,应该是世界性的,然而在我国,女权运动背景的缺失却成为重大的遗憾,但是中国妇女确实在独立的号召中获得了好处。如今,对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引入和重视正在加强,用我们具有女性特色的目光来审视“自己”的创作将为铺垫女性主义创作传统道路做出贡献。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23683.html
上一篇
小说几大文学流派分别是
下一篇
日本国宝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