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流派 > 正文

张岱所属文学流派是,张岱所属文学流派是什么

  1. 明末清初有哪些小说?
  2. 王阳明是不是知行合一第一人呢?

明末清初哪些小说

明末,小品散文大量产生。张岱于明亡后作有《陶庵梦忆》等。

明末,董说作有《西游补》,与陈忱作于明亡后的《水浒后传》

《后秋兴》104首等,其散文标志着明末清初文风的转变。吴伟业为“娄东诗派”领袖,作有七言长篇叙事歌行《圆圆曲》、《永和宫词》等,继承元白“长庆体”而有所发展,被称为“梅村体”。

张岱所属文学流派是,张岱所属文学流派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王阳明是不是知行合一第一人呢?

王阳明不是知行合一的第一人,

而是知行合一贯穿最彻底之人。

这才是关键!

张岱所属文学流派是,张岱所属文学流派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王阳明离我们才几百年,可是文化与学说的传承已经几千年了。之前一定有知行合一这一理解者,只是没有王阳明这么明确这么彻底悟道者。

知行合一之道理谁多多少少都懂一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出现这一概念;只是你用其他处置和理解看待而已其实也是知行合一的理念相同,分别就是解读和说法不一样罢了。

王阳明是"知行合一”第一人,这似乎早已有定论。

张岱所属文学流派是,张岱所属文学流派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国著名文学家张岱评价说:王阳明“创良知之学,如暗室一炬"。孙中山先生也曾说过:“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则说的更明确,他说:"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王阳明本身就是"知行合一"的典范。他是明朝人,祖籍浙江余姚,28岁中进士,官至史部主事、两广总督、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受封新建候。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王阳明是“心学”集大成者。他敢于挑战朱程理学,强调“知行合一",而且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带兵平定了宁王之乱、江西顽寇和广西匪患,让他所向无敌,"几同韩信、白起”。

王阳明的道德学问、家国情怀,不论当时或后世影响都很大,评价极高。当然,这些都不是凭空而来的。明史上有记载,他熟读儒、道释、之书,并付诸于实践。他很著名的一副作品《瘗旅文》(见巜古文观止》),写的竟是他埋葬他并不相识但同命相连、死在异地他乡的三个人的祭文。由此可见他那豁达的胸襟和悲悯之心。

再深入一步说,王阳明"致良知"的"心学”的创立,更来自于他凭生所经历的“廷杖之耻"、下狱等死、流放荒野的恐惧、孤寂、绝望之后,对生命真相苦思后的彻悟。

王阳明的心学属于儒家的一个流派,要想理解心学,首先要理解儒家的基本思想。儒家精义在中国基本上消失了,剩下的大多数似是而非,或者只是很机械的把书本背熟然后照本宣科翻译

儒家的根本在于“仁、礼”二字。仁者爱人,礼者秩序。

我先说个“礼”字。“礼”可包含“法”,“法”却不能包含礼,这个是儒家和法家最大的区别。

原因很简单,法是自上而下之定,就自然代表了统治者的意志,覆盖面就远不能和“礼”相比,因此法是***裸的“权”的体现。而“礼”,不但是由上而下的法律秩序,也在于平等交流的社会秩序,更在于由下而上的流动秩序,而且还从现实跨越到思想领域,这才是“礼”。

只强调由上而下,贯彻统治者意志的“法”,就失去了“仁”的内涵,而变成了权术,所以才有秦朝才显得暴虐,***裸的体现统治者剥削和镇压的意志。

现在讲个“仁”字,仁者爱人,有“礼”而无“仁”,就变成了礼教,所谓礼教***吃人,其实都是法来代替了礼的具体表现,儒家后期发展出来的三纲五常,已经不再属于儒,只强调上下秩序,不强调“仁”对家庭,社会,国家的目的,因此实际上,已经开始蜕化成法家,只是面具是儒家而已。

而儒家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仁”,有了仁,才能要求礼,失了这个前提,就已经不是儒家正意,所以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篇 下)

回归正题,我们大致了解了儒家的基本思想,也就是浅显的“知”,以这个“知”为前提,那如何去“行”呢?孔子说,吾宁知不可而为之,孟子说,虽千万人而吾往矣。“行”需要九死而犹不悔的大决心,百折不挠的大毅力,去执行贯彻“知”,终始如一。做到这点,基本就是“知行合一”本身的体现。

另外奉劝一句,现在很多“***”儒家传统文化学习讲座对“心学”的夸大宣传,导致很多人沉迷在《了凡四训》《传习录》中,妄图通过很玄学的方式来改变命运。逃避现实的艰辛,忽略自身的努力,本身即失了“知”,更偏了“行”,与所期待的命运便是南辕北辙遥遥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