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个习惯,是个良性循环:越爱写越有得写,越有得写越爱写。
怎么养成习惯呢?写作是有感而发化为文字的感统协作过程,有感而发,有情要抒,有议要论,有景要状,有事要叙。这个时候,你必须抓住契机,抓住灵感,不管文字多少,立马就写,有多多写,不多少写,一吐为快,;反之稍纵即逝,错失机会。这样坚持下去,久而久之,你就有得写,有得写就爱写。这以后,你可以再慢慢去悟:悟通顺,悟完整,悟段落,悟层次,前后照应,首尾圆合,插叙倒叙。最后你一定会悟出个道理:为写而写,干瘪苍白;有感而发,一气呵成。
应该有一套权威的写作教材
我是一名培训机构的老师,负责讲授写作课,主要讲授中小学生写作。在教写作课的时候,感到最困难的一件事,就是缺乏一套权威的写作教材。
培训机构的写作老师,有的是自己找材料写教案;有的是自己编一写内部教材,印制一部分使用;有的是到书店挑选一个本子,作为教材使用。
自己找讲课材料,要看很多资料,很费时费力;自己编内部教材,由于水平和能力所限,质量都不是太高,缺乏权威性;到书店去买,无法长期使用,这个学期买到了,下个学期再去买就没有货了。
因此,我认为,中小学写作应该有一套权威的写作教材。拍电影,需要有一个剧本,讲写作也应该有一个课本,这样就可以帮助培训机构的写作老师解决一大困难。不让写作老师,既要编教材,还要讲课,工作量就太大了。就像导演似的,既写剧本又要拍摄,就太辛苦了!如果编剧把剧本写好了,导演就能省不少事。
写作教材的编写,要介绍一些写作理论和方法。干什么事情,都需要理论方法作指导。缺乏理论方法的写作,就带有盲目性。学生只有懂得了什么是主题,才能写出中心突出的文章;只有懂得了什么是选材,才能材料新颖的文章;只有懂得什么是结构,才能写出层次分明的文章……所以,写作的理论和方法是必须要学习的。
还要选择典型范文编入教材。范文可以使教材避免抽象、空洞、干瘪,防止从理论到理论。把写作理论与方法和范文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教材会更充实。另外,中小学生模仿力强,通过范文,他们会更快地掌握写作方法。
教材还要注意可操作性。所谓可操作性,就是教材中要设置练习题目。有的写作教材,理论和方法以及范文,编的都很好,可就是没有训练题目,缺乏可操作性。写作的实践性强,必须要有训练题目,学生必须得动笔写。每一课都要有训练题目。训练题目,应根据不同的年级,进行设置,有浅入深,逐步加大训练难度。
如果有一套集理论、范文、训练题目为一体的写作教材,写作课讲起来就容易多了。希望能有这么一套写作教材问世。
首先要明确的是,写作能力是不能教的,也是教不出来的,写作能力是通过让学生“写”练出来的。写作是一项书面语言表达技能,如果不让学生写,教师无论对“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选材、怎样立意”等写作方法讲解得多么到位,学生照常还是不会写。这正如学习游泳一样,无论对游泳理论掌握得多么熟练,如果不到水里亲自游一下,也等于零。对此,我建议: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想写,并且愿意写,这就成功了一半。教师要在日常语文教学中,通过名家名篇写作方法的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适当进行仿写或改写训练,破除学生对写作的畏难情绪。要让学生知道,写作是思想的表达,是思维的体操,是语言的形象化运用,我手写我心,想什么就写什么,怎样想就怎样写,写作并没有神秘之处。
二、放开手脚让学生多写。学生为什么发生写作困难?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条条框框太多是原因之一。比如,什么体裁的文章应当怎样写,教师都给学生规定好套路,不合套路的文章一般入不了教师的法眼,大多数学生受打击的次数多,自然就越来越不敢写,也不会写。
对此,我建议,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应放开手脚让学生写“放胆文”,平时要引导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每周的写作训练尽量不要出命题作文,规定一个大致的写作范围即可。学生围绕写作范围,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可以写说明文,甚至可以小说、诗歌、散文等。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以鼓励为主,多去发现学生文章中的闪光点,树立学生写作的信心。
三、引导学生多读多背。写作既然是一项书面语言表达技能,就需要在头脑中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以备在表现思想和描写各种场景时随时调用,否则即使头脑中有高明的思想和巧妙的构思,因腹中空空,也照常写不出好文章。对此,唯一办法只有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的诗文要让学生背下来,以此让学生积累丰富语用材料,并熟练掌握语言运用的技巧。同时,通过读书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写出立意更高远的好文章。
四、为学生提供一个发表的阵地。许多学生喜欢上写作大概与自己的作文被老师和同学赞赏有关,也许是自己的某一篇文章被语文老师当作范文宣读, 也许是被语文老师推荐发表在校报、校刊上。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语文老师不妨发动学生创办一份班报或班刊,定期刊载本班学生优秀作文,优秀的文章可以推荐到校刊或报刊杂志上发表,每学期编印一本优秀作文选,发放到学生和家长手中。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铅字,并且被许多人欣赏和肯定时,会大大激发写作兴趣。
很高兴回答以上问题,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删除!
为什么老师上写作课困难?
首先我认为,写作这件事确实挺难教,因为他需要积累。老师能教你的只有一些技巧,你肚子里面没有货再好的方法又有什么用。而现在的学生很多都缺乏生活体验,每天抱着手机电脑也很少阅读,缺乏积累。
其次,写作这件事我觉得是需要天赋的。很多伟大的作家,我觉得他们是生来就适合写作。不过学生不需要成为作家,只需要作文合格,[_a***_]有些孩子真的是天生就写不好。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最根本的还是要引导他们多阅读,多体验生活。有了一定的积累才有东西可以写。
作文课的方式可以变化一下。比如说要写一篇春天的文章,坐在教室里面苦想是写不好的,可以带着学生出去观察,一边玩一边用心感受。他们肯定写的更好一些。
作文,是一项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是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综合考查,许多学生存在畏难情绪;而写作课,又是检验语文教师写作教学水平和能力的一门课程。优秀教师,能让学生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流水;反之,学生则无从下笔,不是流水账,就是豆腐块,更不要说真情实感,打动人心了。
一、语文教师教授写作课面临的困难:
1、自身水平原因。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语文教师缺少应有的专业知识,除了按照教师用书或教学参考书照本宣科外,基本上没有创造性的教学工作。教授学生写作,自己却拿不出像样的范文;有的教师甚至连常用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作文类型还不知道,更不要说教授写作方法、遣词造句、表达情感了。
2、教学方法原因。由于写作涉及到审题、构思、选材、表达等各个方面的知识积累和方法运用,加之自身水平和能力原因,一些教师常常只是要求学生一味地模仿课本或作文书上的文章。长此以往,学生产生懒惰的思想,要么模仿,要么抄袭,作文水平和能力始终得不到提高。由开始的“想写作文”,到后来的“不会作文”,变成最后的“怕写作文”。
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能力的方法:
1、坚持写日记。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每个学生都备有一个日记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有意义的人事景物和所思所感都会及时记录下来,这样不仅积累了写作素材,培养了观察习惯,还起到了很好的练笔作用,并定期检查和督促。
2、多开展活动。日常教学工作中,语文教师要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和写作内容,结合本地和本校实际,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言之有物,如写描写春天的作文,可让学生到校园观察花草树木的不同变化;写活动作文,可组织学生开展拔河、球类等比赛。
3、教写作方法。教师日常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梳理和总结不同类型不同题材作文的写作方法,像数学公式一样牢记于心,写作时方能得心应手。如作文命题的方法,叙述的方法,开头的方法,描写的方法,修辞的方法,结尾的方法,照应的方法等,都需要全面而系统的归纳总结。
限于水平,不足之处,希望同行指正。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23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