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曾巩文学理论

  1. 唐宋八大家以散文著称,曾巩能文能诗,他的《咏柳》有什么意境?

唐宋八大家散文著称,曾巩能文能诗,他的《咏柳》有什么意境

《咏柳》是宋代诗人曾巩的一首托物言志诗。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南丰七曾”之一(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唐宋大家之一(唐代柳宗元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文风雍容,不露锋芒,曲尽事理。

《咏柳》的原文“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曾巩文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翻译过来就是: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猖狂。柳条只会使柳絮飞上半天,企图遮蔽日月的光辉,却不知秋季来临,天地间还将有一场又一场的严寒霜冻。

这首诗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寓意很深,把春天的柳树比喻成得势猖狂的小人或者邪恶团体,倚仗势力,张牙舞爪,企图一手遮天,但恶有恶报,终将走向灭亡。

大部分读者对这首诗都是这样理解的,也代表了诗人写这首诗的一个意境,可以说是直解。

曾巩文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从另一个方面,我的理解是把柳树比喻成“根基不牢的人”。一个人理解力很强,学东西很快,又有别人的扶持,但是如果急于求成,没学会走就想着跑,基础不牢固,盲目自大,势必会半途而废,被别人超越,所以说,只有踏踏实实,把基础打牢,才能取得大的成果。

有这样一个故事鲁班有个徒弟叫张半,学手艺数他最快,别人学三年才出师,他只学了两年就差不多了。因此,鲁班少不了夸奖他两句。谁知道这张半经不住夸奖,日子长了,他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左右方圆的木匠他都不放在眼里啦。鲁班师傅为了教育他,让他几次做一方一圆两张桌子,始终达不到要求,最后鲁班师傅对他说“木工这行手艺,要浅有浅,要深有深,只有打牢基础,才能做的完美”。从这以后,张半老实多了,一直到出师都很虚心,最后学有所成。

【宅一凡文化社】回答!

曾巩文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 图:曾巩画像 >

1019年曾巩生于在书香门第家族世家,是北宋文、史、政治家,祖上几代都是;从小天资聪颖,天赋过人,再加上勤奋努力,十二岁时便能写作《六论》文章文笔极佳;

在政绩上兢兢业业,爱戴拥护百姓;任地方官时,注意除民害,还平了100多号人的大冤狱,又治疫救灾、兴修水利等***了一方百姓。

20岁入太学便已盛名远赫,曾巩以散文见长,是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人物;散文风格主要受他爱好中庸之道,保持中性理性的文风以及他对正直的人生态度的看法,还有他的人生履历的影响,散文风格中正平和。

世人皆知曾巩主要成就是以散文见长,但其实他的诗作也是有着非凡的意境,他遗留下来的存诗就有400余首,只不过是被散文的风头盖过了而已;

曾巩的诗作中以七言绝句诗造诣最高,比如写景抒情的诗作《咏柳》等佳作,还有《西楼》与《城南》等,他的诗还曾被翻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行。

< 图:曾巩看柳 >

曾巩的"咏柳"有什么意境?

"咏柳"描绘了柳树一年四季的变化,其生長最茂盛的是春天,能遮阳挡月,正值春风得意。它那里知道,接着耒的却是寒冷与霜雪,有它难受的时候。如果我没解错,作者是借″咏柳".来讽刺那些一时得势,就得意忘形的小人,这是整首诗的内容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