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绘画人物,由于没有***关系理论和人体比例的系统学科,古代中国画人物造像基本靠画家臆测,随心所欲的感觉画出来的,人体造型比例失调是古代人物肖像常见现象,中国画一直以写意为境界,不强调物体人物的逼真效果。由于中国画和中国书法一脉相承,绘画作品中宣纸上完成后都要用毛笔提拔诗词或者寓意,表明绘画作品的年月日,作者名字等。都是软笔书写或者描绘,宣纸本身有渗水的特点,这本身限制了绘画人物风景像精密写实方向发展,古代人没有空间,层次,比例和***的概念,所以中国画一直以水墨写意的形式发展传承,以淡雅朴素为特点,形成中国画独特风格。由于中国画材料和技法的特点,视觉冲击力没有西画强烈,同样一副保存几百年的作品,中国画变黄变暗,色彩变淡。油画则还有很强的色彩视觉效果。近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的兴起,中国人才从西欧真正接触到现代绘画艺术的西洋画,才有了硬笔素描,水粉画,水彩画,壁画以及版画油画等写实作品画种传入中国大陆。西洋画是一种科学的绘画,讲究空间感,立体感,层次感,距离感,以及明暗关系,物体景物人物的相互影响,以及色彩色调的相互影响和协调统一,相互***关系的视野整体概念。为了准确把握人体结构,把人体骨骼结构学和比例关系应用起来,更加科学准确地把握人体造型。比如新文化兴起后,大批艺术精英到欧洲日本留学,日本接触欧洲文化比中国早一些,在之前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传统绘画和中国画有很深的渊源。徐悲鸿就是在这留学大潮学习西洋油画艺术的佼佼者。学成归来办学并发扬光大,成为中国现代绘画教育的开拓者,结合西洋画和中国画的特点,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是将人物画成这种形象,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审美。古时候,战乱频出,人们流离失所,生存是最大的问题。街面上满是因吃不饱饭的饥饿人群,难得有胖子,更别说大腹便便了。所以,那时的审美是以胖为美,谁能够大腹便便,说明是达官贵人,家中食物充裕,是一件让人艳羡的事情。细眉凤眼,也是古时人们对于面善有福之人的通常描述,认为这类人有福气,不会带来灾祸。四肢短小,则是说画中之人是上等人,无需参加苦力劳动,是人上之人,而非因劳作将四肢练习的粗状。玉指纤纤亦是说,此人无需体力劳动,是通过劳心而治于人。
二是将人物画成这种形象,也是因为国画用纸的特性使然。中国画是用笔墨在宣纸上作画,宣纸容易洇墨,如果不能快速的画,纸就会洇。而且人物画,通常是比较细致小巧,如果稍不小心洇墨,就会前功尽弃。所以,要求画的要快,无法深入进行反复的细致刻画。只能是按照画者的主以意愿突出主要内容,尽量把线条拉长少转折,于是,便出现了长长的细眉凤眼,圆润的腹部弧线等等。一些细节无法体现,只能通过线条进行意的表达。
三是将人物画成这种形象,还有一个原因是对结构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当时,没有西画传进来,人们画人物画没有***法,对结构缺乏必要的了解。对人的骨骼没有直观的认识,画者只能就着形而画形,没有各种***关系和明暗。全凭画者主观的概括和提炼,人物画是各个画种里最难的一种,不同于山水、花鸟等是静态的,不像是人物五官、身形是各种动态的组合,极不易于掌握。毛笔也不能像油画刀或是钢笔、铅笔一样反复刻画,只能一笔成型,无法反复。所以,只能是画者追求写意的多,写实的少。这种少,根子出在技术上达不到,故而转向写意。久而久知,人们不再追求画的像不像,而是有没有意韵和节奏。不再用具像来衡量一幅人物画的好与坏了。
以上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妥之处,请各位师以指正!
艺术源于生活是亘古不变的,以唐代的人物画为例,丰腴的体态肯定是当时现实生活(严格说是宫廷或上流社会)的真实写照,但在创作时为更好的画面呈现经过艺术加工也是必要的。
中国画自肇始之初,便不以写实为唯一目标。唐之前,写实与写意并存。唐人评论大李将军与吴道子时曾有:“李将军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而成”之说。显然可以看出,李思训与吴道子,是两种不同的创作路数。李思训走写实的路,时间长,吴道子走写意之路,所以快。
到了宋代,文人画大兴。绘画更不以写实为能事。古人作画,强调表现自己的情感和喜好。而古人的着装衣袂飘带,长袍大袖遮蔽了大部分的四肢。由于袍长袖大显露于外的手足,当然给人细小的感觉。而躯体却显得伟岸。这是古人抓重点弃枝节的艺术手法。符合古人追求神意的标准。
另外,古人表现人物的手足,有一套独特的方法。这在女性绘画和佛教人物绘画中,比较常见。他们的手足都展现出绝世的艺术之美。所以欣赏古画,必须要清楚古人的审美视角。
说实话,看到[_a***_]问题时内心真的想“哈哈哈”,超写实啊!这真的就是东方人“富裕”后的体型,没有自我贬低的意思,也不必妄自菲薄。
这是“人种”造成的体态,人类世界中不仅有肤色差异,体型亦各具特色。
我们今天关注古代国画中的比例、结构、造型,其实,是源自新的“审美观”,它是受西方美学影响的“审美”。还是那句话,”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如果没有古希腊的人物雕塑,没有十九世纪、二十世纪的“健美运动”的兴起,没有看到西方人的“肌肉男”,我们不会有对八块腹肌和马甲线的关注,一切都“习以为常”的接受着,认定那“大腹便便”,”四肢细小”,”指尖纤纤”,就是“美”;“三寸金莲”就是女人的“标准”。如今,人们真正的懂得了”美是什么 ” ,它不仅是“约定俗成”,还应该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健康之美!不一定“五大三粗”的腱子肉就是“美”,也不一定“杨柳细腰”的骨感就不“美”,重要的是,健康快乐!
由于人种的体貌构成的限制,我们东方人的表层脂肪比西方人的多,因此,没有特殊的“训练和营养”的加强,到了一定的时段,我们的体型真的就是躯干“中臃” ,这是由于腹部、内脏运动的少,因此更容易堆积脂肪,而四肢越发的看起来“细弱”。东方人不仅皮下脂肪相对“多”,皮肤也比西方人的皮肤细腻光滑,体***对也较少。我们是亚洲的黄皮肤系列,日光照射久了会被“晒黑”,呈棕色。而西方的欧洲白人系列,却往往被日光的紫外线”晒”成“粉红色”,他们自己也不喜欢那种“粉色”,因此,西方人”喜欢“棕色的美,认为”它”代表“健康”。
当我们开阔了眼界,见多了“不同”,我们曾经的固有观念也会随之改变,吸取精华,除去糟粕。想必再过若干年,后人回看历史的时候,那种曾经的“大腹便便”和“弱不禁风”,以及”头大身子小”的“不似尺”,都会消失不见。回看历史,我们的古人真的很可爱,他们真实的还原了历史,让我们这些后人得见“从前”!感叹时光。
在中国民间有“画人难画手,画树难画柳”的说法,意思是手的变化实在太多,结构和动态很难准确把握。而柳条的婀娜多姿的垂悬轻盈常常让画者一筹莫展,无从下手。在没有力学、运动学、解刨学、以及绘画***的思维支撑时代,想创建一个符合科学观的绘画作品实在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勉为其难啦。古代的中国没有“肌肉男”吗?未必,只是画家的可选范围实在是极其有限,出行不便、身不由己。再者,如果我们用今天的眼光和标准去量度古人的画,未免太不近人情,也缺失历史观。尽管我们的古画***和动态结构不能令现代人“满意”,但它们丝毫不影响绘画带给观众的诗情画意之美。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23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