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肯定是从经济角度去看这个问题,我想换一个角度去说,思想领域的“奢靡”。
前面有个人说“奢靡”是部分人的,这点我同意,最为代表的就是江南地区的文人士大夫,你去看张岱的《陶庵梦忆》各种作者关于江南福贵繁华的介绍,记得有一个部分写绍兴的清明节,清明节也被张岱写的充满了“人气”,丝毫没有鬼节的死寂。清明节尚且如此,那其他节日更加不用说了吧?
很多人以此批判文人士大夫的奢靡***等等,其实,从思想角度看这是一种偏见。有这个果,和前面的一些因有关。李贽当年强调“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他的异端思想,影响到了一部分人。
毫无疑问,程朱理学作为一种学说也是不错的,关键问题在于,他被统治者变成了“官方教育的工具”,这样思想僵化,固执死板。而这种“程朱理学”是压抑人的正当欲求的,李贽的思想则是肯定人的正当欲求。这样李贽思想传播,是有积极意义的。
受到李贽观念影响,后来的文学流派公安派,公安派在创作上脱离“理”的束缚,能够自由抒发个人真情实感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求。刚才说的张岱的晚明小品文,小品文在当时也是生活化,个性化。也就是说,思想上的反对官方“理学”产生了重视个人欲望,追求物质生活的思潮,应该说从思想上看,这是有积极意义的,而简单的堕落腐朽思想。
但是,我前面也说了,奢靡之风只是部分人的,也就是思想解放只是少数人,没有深入更加广大的地域,尤其是理学思想根深蒂固的农村。而且,这股反对理学思潮引发的“奢靡之风”也存在矫枉过正的嫌疑。重视个人欲望,追求生活质量,走向极端就是奢侈无度,贪图享乐,纵情声色。所以,根本上有些事情要讲求一个度的问题。
根据沃兹基编的《中国街头小吃史》考证:中国地方小吃来源大概有三大派系,分别是朱元璋行乞时,乾隆下江南时,慈禧西迁时(其他的诸如玄宗入蜀这种太久远的入不了法眼,一般还要借着杨贵妃来搞噱头)。
朱元璋行乞流派的小吃主打材料普通,做工简单的下层路线,一般的故事格式是:“朱元璋行乞时快饿昏了,此时一个或若干个老头/乞丐/老和尚/....给他做了一碗烤鸭/粉汤/泔水汤/......,他觉得无比美味,当上皇帝之后念念不忘,于是发下文书把当年的老头/乞丐/老和尚/....找了回来,重新做了一碗,结果发现没有那么好吃了,然后老头/乞丐/老和尚/....再把胡子一捋,讲一段诸如什么最饿的时候吃到的才是最好的之类的鸡汤。
代表作:珍珠翡翠白玉汤、猪下水
乾隆下江南流派的特点是喜欢附庸风雅,尤其以乾隆题字题诗夸赞较多,乾隆一生做了上万首打油诗,给了各路小吃极大的便利,本流派高级一点的小吃一般都有一首比乾隆的打油诗还打油诗的题记来做注,不过更多的低级流派一般也是一段故事,不管故事情节怎么发展,最后一句肯定是:“乾隆皇帝吃了,赞不绝口......”。
代表作:驴肉火烧、冻米糖
慈禧西逃派以简单但充饥能力强的小吃类为主,其起源模板基本是先规划出慈禧西逃的路线,具体经过哪不重要,只要大致在西安和北京之间就可以了,然后就是慈禧饿了很久没吃的,当地县令迎驾,献上当地特色小吃,老佛爷吃了贼开心,还赏了县令一件黄马褂。
代表作:栗子面、豌豆黄
据说南京人爱吃烤鸭,这和明朝朱元璋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朱元璋很喜欢吃烤鸭。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楚王好细腰,宫人多饿死”说的就是示范效应。
同样道理,历史上老朱爱吃南京烤鸭,南京人也都喜欢吃烤鸭。说起来,这和历史上发生的一件事有关。
朱元璋和南京烤鸭系列故事之一:
原***在8月15月圆之夜起事,规定联络暗号为“驱元虏,杀***”。
谁料,由于事前走漏了消息,使元朝统治者调兵遣将,占领了各地要交通要道。
元朝派士兵准备在8月15早上,搜查各种可疑人员,准备一举歼灭朱元璋的起义。
元兵先从江南统治者的核心地区南京,逐家逐户的搜起。
南京老百姓为了保护起义军秘密,便合谋把“驱元虏,杀***”改为“吃月饼,杀鸭子”。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24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