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 正文

歌颂宋代社会的文学作品

  1. 今有专家赞美向往宋朝,然读到文学作品中赞其好者少,为什么?

今有专家赞美向往宋朝,然读到文学作品中赞其好者少,为什么

宋的经济达到顶峰,思想领域比较开放,文化生活也算闲适。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宋并没有给普通老百姓留下多少印记,或者说,喜欢宋的老百姓不多。

一副《清明上河图》,让历史社会、经济学家从专业角度的说法很多,也不否定宋的成就,但怎么样的注解都不好使。根本一点,人民崇尚自强不息、刚健雄风。

宋的那种悲悲切切、凄凄惨惨、哭哭啼啼、柔柔弱弱的时代印记,不是人民向往的时代。

歌颂宋代社会的文学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就像有人写的日记,调子让人不舒服!

有宋一朝,文人當政。閒適優雅,忘情游樂。詩書畫造極登峰;酒色財盛极一時。遂至國政不修,軍事廢怠。邊界烽火連天,狼煙四起;朝中宴飲連朝,醉生夢死。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無一不浸淫在享樂***,歌舞昇平之中!官員享樂,文化淫漫,国基崩毁实为必然之结果,也属自造孽也。


网络上能见到不少所谓专家对宋朝的称赞,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过:“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由于宋朝对于商业的限制要比其他朝代更为宽松,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呈现出富庶的景象。市民阶层的崛起也使宋代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由于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文人在宋朝的地位得到空前提高,使宋朝文化空前地繁荣,文学艺术空前繁荣。这也是现在许多专家与文青向往宋朝的主要原因。

歌颂宋代社会的文学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但宋朝只是一个相对统一的王朝,这是史实。两宋处于和多个少数民族***并立、国家分裂时期;宋代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处于劣势;或宋朝冗员繁多,军队战斗力不强。固有“弱宋”的说法。程朱理学发展于宋朝,后世认为这是儒学僵化的开始,其中“存天理,灭人欲”的观点更是被近代启蒙主义者当成“礼教吃人”的罪证。

每个朝代都有其令人向往的闪光点,也都令人诟病的阴暗面。看待历史应全面而客观,吸收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摒弃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地方。而不是一味地赞扬或一味地贬低。

宋朝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歌颂宋代社会的文学作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宋朝是中国最后一个超过300年的朝代,后无来者。

宋朝被称为GDP占全球的80%,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宋朝创造宋词这个高峰,也是后无来者的。

宋朝重文化经济,轻军事武力,减少了横征暴敛,政治清明,民风淳厚。国家得到休养生息,繁荣昌盛,人民富裕。经济繁荣,使人们有了更多闲暇,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宋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科技最发达的时期。哲学上,周敦颐、二程、朱熹创立了程朱理学。文学上,唐宋八大家,宋词都是空前绝后的存在。宋朝出现的天文钟、天文图、航海图、活字印刷术、土木工程技术、火器,都是世界最先进的。中国古代四***明,有三***明在宋代创立或完善。

最大的优势往往也是最大的劣势。本来强大的经济可以建设强大的武力,然而宋朝就忽略了这一点。根本也想不到元人有那么强悍啊。战胜了今人,元人跟着又来了。所以宋朝还是灭亡了。

今有专家赞美向往宋朝,为什么文学作品中赞其好的少,为啥?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宋朝是文化经济发展的巅峰时期。宋代朝政,注重经济的发展与民生问题,出台了许多的惠民政策。政治环境宽松,重文抑武,代表宋代文化的宋词蓬勃发展,诗人灿如繁星,文化昌盛。在经济上,宋代对外贸易空前繁荣,海运发达,泉州成为当时世界上的最繁荣的港口城市,管理海外贸易的船舶司,甚至设在东南亚的马六甲。城市里出现了大量具有现在工业特征的手工作坊,商业经济以及文化***一应俱全,成熟的市民及各个阶层的分工开始形成。从一幅现存的清明上河图里,你可以看出宋代城市商品经济与文化的繁荣,从《水浒传》里的许多场景描述中,你也可以间接的发现这些。在生活方面,我们今天的许多习惯,就是来自于宋代。我们的早餐习惯以及早餐食品的形式,一日三餐制等等都是从宋代开始的。城市交通管理也是从宋代开始的,我们今天的就业问题,其实最早出现在宋代,朝延制定了专门的政策解决。还有很多很多方面都是来源于这个朝代的传承。在当时周边国家眼里,宋代就是现在的美国研究宋代的学者向往宋朝赞美宋朝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宋代这么美好,文学作品中赞美宋代的,为什么极少呢?宋代的国际环境很糟糕,在北方及西北方面,有蒙古辽金西夏等游牧民族***,他们经济文化落后,民风剽悍。宋代的豪华唤醒了他们的贪婪之心,北方边境战争,以及几个国家之间的合纵连横断断续续,一直伴随着这个朝代的发展。一些认为屈辱的条约的签定,在历代相传的文化中,宋朝成了文弱的象征。关于这方面的民间演义传说特别的多,而反映其文化经济昌盛的无人顾及。其根本原因就如戴旭大校所言,宋代的GDP虽然占了当时世界经济的一半以上,但没有转化为国力,成了狗的屁!以上为本人浅薄之见,请诸位师友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