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南师文学理论教程pdf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意思真的只是现在的“学习了而且时常复习不也感到高兴吗”的意思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意思真的只是现在的“学习了而且时常复习不也感到高兴吗”的意思吗?

我不认为这个理解是正确的。

这句话是《论语》开篇第一句,从小学开始,老师就将其释义为“学习并且时常去温习自己学过的知识,不也是很快乐吗?”这真的有些牵强附会之闲,根本激不起学生的认知体验,因为有时复习旧知识并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对已学过的知识不断地勤复习,多练习,多么的枯燥乏味,又有什么快乐可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出自于孔子《论语》的千古名句。

南师文学理论教程pdf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意思是学到待人处事的道理并适时地实践练习,不是一件令人喜悦的事吗?

孔子是谁?

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著名文化名人之一。

南师文学理论教程pdf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几种解释。

我认为是学到了知识(或本领)以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不也是令人愉悦吗?

因此,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南师文学理论教程pdf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所以,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

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这句话的全文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出自于孔子《论语.学而》,成为千古名句,代代相传。

孔子说的意思是: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学习是人生大事,凡有成就者都从学习开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则是一个巩固过程,人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要做到学与习的统一。伟大领袖毛泽东曾说过,学习是一个实事求是的过程,是一个研究“实事”探索规律的过程。学习就是知行统一,学用结合,探求真理,掌握规律的过程。学习既是一种追求和境界,更是一种使命和责任。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时代在变化,生活方式在变化,世界的万物都在变化,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变化以不变应万变。***有一句最通俗的话:“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他曾深情且豪迈地勉励全党同志“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你说学习重不重要。

大家都懂得一个人的修养之重要,修养是一个人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藏在为人处事的细节之中;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滴之中;藏在与人交往的沟通之中。表里如一,知行合一,从细微之处着手,识大体拘小节,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开始。你能说修养不是靠学习、学习、再学习而得到的吗!有修养的人都有爱心,都宽容大度,都被人们所敬佩所尊重所认可,你能不为之而高兴和愉悦吗!

人生都应致力于提升精神颜值,这是衡量一个人内心善良或靓丽的数值。人的外表颜值高低只是一时的,精神颜值则可以永葆青春。人生都希望心无挂碍、自由自在,而只有做到精致,才会拥有生活的***与热爱。精致从不刻意追求高雅,也不与世俗抗争,但坚决拒绝低俗,精致的人正是由教养、学识来成就的。

学习不光时学习的简单道理,学习是做人,做人要从学习开始,不停顿的反复学习,虽然学习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没有苦哪来的甜,没有付出哪来的成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代代相传,耐人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