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名句以来,就结了缘。
但要写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尤其是要写出新意,仍是不易的。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
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
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
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
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抽绎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释题:(一)凡以“赋得某某”为诗者,皆专咏“某某”也,盖取“登高而赋,可以为大夫”之义。然诗人咏一物一事,必“比物连类”,以“得其指归”,故本诗诗题接以“送别”二字,以为指归。(可参考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一诗)
(二)”古原”,唐时专有其地,盖在长安西北郊外,为公子王孙游乐之地。(可参考李商隐的《登乐游原》)
释诗:(一)“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草之不畏“寒”也。
(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之不畏“炎”也。
(三)“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草虽世之“寒热”不能“屈”,然衷于“古道热肠”者也。故攘攘于“古道”而无畏,汲汲于“荒城”而无惧。
老朽只补如下意见:
一丶如何理解诗题。完整的诗题是:《賦得古原草送别》。"赋",是说官方考试还是朋友聚会,命我做诗。"得"是得到一个题目。题目是什么呢,本诗就是"古原草"但要你以古原草为比兴材料,写"送别“这种活动。这才算完整理解了诗题。比如韦应物那首《赋得暮雨送李曹》,也是"赋“,然后"得",得到"暮雨“这题材,要你用这题材送李曹。看看他的诗是不是这么做的:
楚江微雨里,
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
冥冥鳥去迟。
海门深不见,
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
沾襟比散丝。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24250.html
上一篇
文学作品怎样写好看
下一篇
复活是什么文学流派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