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韦勒克文学理论总结,韦勒克 文学理论

  1. 戏曲作品的整理是如何能够反映出编纂者对戏曲艺术的批评性呢?
  2. 小说角色的观点是否可以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

戏曲作品的整理是如何能够反映出编纂者对戏曲艺术批评性呢?

戏曲艺术的三大特征是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

1、综合性: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杂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

2、虚拟性: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

韦勒克文学理论总结,韦勒克 文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程式性: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它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用。程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

扩展资料:

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其它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昆曲、坠子戏、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沪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越调、河南坠子、湘剧、湖南花鼓戏等。

韦勒克文学理论总结,韦勒克 文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戏曲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在中国古代戏曲批评中,犹如在艺术批评世界中一样,戏曲作品显然是戏曲批评的首要核心,一切的批评话语文字活动都是围绕着戏曲作品展开的,凡是脱离了戏曲作品为显在或潜在对象的批评,都难以视为戏曲批评。就流传至今的中国古代戏曲批评文献来看,连篇累牍的批评文字都是围绕着戏曲作品展开的。如果我们按一韦勒克沃伦有关文学理论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的观点,这些以戏曲作品为核心批评对象的批评形态,基本上都属于“内部批评”,其内在有着相对完整的批评系统。

小说角色的观点是否可以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

问题描述来看,题主是个细心之人,逻辑缜密。不少人引用***中人物观点,直接署名作者,这显然是不妥当的。正确的处理方式是,把作者作品名都列出来,甚至应该把***角色名也列出来。让我们来看下面这段话:

韦勒克文学理论总结,韦勒克 文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没有你,我的灵魂还能存在吗?没有你,我还能幸福吗?不能;我不离开你,我要等着你。美德虽使我们在世上分离,但将使我们在天上团聚。我怀着这美好的愿望死去:用我的生命去换取永远爱你的权利而又不犯罪,那太好了;再说一次:能这样做,那太好了!

这段话出自法国·卢梭《新爱洛依丝》,是女主朱莉临终时写给男主圣普乐的书信。如果直接署名卢梭,显然不太合适。

卢梭

再看下面这段话:

谁解相思渴,谁知我心伤!远离众欢乐,孤单何苍凉。举首天寥廓,极目向彼方。爱我识我者,噫嘻在远乡。我神多眩惑,焦灼我心肠。谁解相思渴,谁知我心伤!

这首诗(冯至先生译本)出自歌德***名著《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乃***主人公所作的情诗。如果直接署名为歌德,恐怕就连学者们恐怕都没有多大意见。何以如此?一是因为这部成长***,本具有浓郁的自传色彩情节故事,本来就来自于作者的生活经历,主人公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歌德本人。二是因为歌德生性多情,一生遭遇过多次恋情,他是个感情炽烈,容易冲动的人,75岁高龄时,竟然疯狂地爱上了18岁少女,并且向人家表白了,他对相思的体味极深,有许多情诗,故而将***中的这首诗署名歌德,一般人不会质疑其合理性。

为何歌德的***中的人物可以代表作者,而卢梭的却不能呢?

显然,这跟***的性质,作者的创作方式有关。卢梭的***乃根据历史故事改编,意在批判所生活年代的保守刻板,而歌德之作则意在抒写个人的成长感悟,因此,威廉·迈斯特可以视为歌德自己。然而,歌德又是以***的形式,对自身的成长经验加以提炼概括,并作了适当的剪裁和虚构,因此,***中的角色甚至是威廉,亦不完全等同于歌德自身。

韦勒克和沃伦《文学理论》中有云,“***家笔下个性鲜明的形象越多,***家的个性越不鲜明。”卓越的***家,并不是完全以自己为蓝本,以自己为“上帝”,“创造”作品的,而是按照***的需要,进行人物设置,人物的语言和观点,自然要与其身份形象对应,因此,作者观点常隐而不彰,***人物之话,也难以代表作者了。歌德曾批评席勒把戏剧人物赋予了作者本人太多色彩,人物成了个人和时代的传声筒。***与戏剧有别,但是,同为叙事性作品,在作者与作品角色观点是否等同方面,则是完全一致的。***家应该像歌德主张的,进行“[_a***_]化”,按照生活应该有的样子设计人物,并进行适度强化典型

福楼拜谈《包法利夫人》的创作时曾这样说,“写这部书时,把自己忘去,创造什么人物就过什么人的生活。”谈到写包法利夫人与其情人在树林间骑马游玩时,福楼拜说,“我同时就是她和她的情人,我觉得自己就是马,就是风,就是他们的甜言蜜语,就是使他们的填满情波的双眼眯着的太阳。”


如觉文章不错,还请点赞鼓励,谢谢!

更多人文精彩分析,敬请关注:风雅人文观察


在我看来***是有一定倾向性和隐喻性。一些观点、看法、理解通过角色加以表达,是常用之手法。当然写作技巧和文字运用因人而异,总要传达某种信息与观点的。不然怎会有许多禁忌而刻意回避呢?***也是社会的反映,来源于生活,却也游离于两可。人物、角色的丰满与否是大量的社会实践、观察、思考的结果。能力所限,浅显理解,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