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 正文

文学作品历经岁月的变化,文学作品历经岁月的变化的句子

  1. 十几岁的中学生真的能理解作家饱经风霜后写出的作品吗?
  2. 如何看待十七年文学?

十几岁的中学生真的能理解作家饱经风霜后写出的作品吗?

有些事情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真的是很难体会到其中的情感。中学生处在学校的象牙塔内,人生的经历和阅历并不多,确实也很难理解名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就像小时候老师父母经常对我们说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能够找一个还工作,不要像他们一样这么辛苦的工作缺挣那么少的钱。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并体会不到挣钱的辛苦,直到自己工作之后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其中很多名著中都融合了作者的个人情感,寄托了作者当时对人的感悟和美好感情的向往。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肖申克的救赎》《聊斋志异》等。

文学作品历经岁月的变化,文学作品历经岁月的变化的句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实想要真正地理解作者的情感,不仅要知道作者所处时代发展实际,还要对作者的人生的经历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自己如果有类似的感情经历的话将会对作者的作品有一个更加深入地理解。

这个还真理解不了。我小时候读书,长大后才理解其中的含义。估计大家都是这样!

有句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文学作品历经岁月的变化,文学作品历经岁月的变化的句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小时候读书,有时候只是停留在记忆上,你说他理解多少,肯定没有!

一个人的经历和年龄不能不说是随着岁月增长而累计,同样对书中的故事人物就有了感悟。甚至相通。

只有孩童时期时间多,像一张白纸,所以需要给他们足够的养料,书籍是最好的滋养,最好能把大脑滋养的素养很深,这样长大后就会源源不断输出来。

文学作品历经岁月的变化,文学作品历经岁月的变化的句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比如我小时候读红岩,我老想着江姐,许云峰等一些革命者怎么不跑呢?我还想象着各种跑法。为他们的牺牲感到惋惜。

长大后才知道,她们跑不了,敌人设立了堡垒铁丝网电网等,哪能轻易让革命者跑了。

看了西游记之后,再到动物园看到猴子,老觉得能变成孙悟空,看看猴子什么时候会说话。

所以十几岁的中学生真正理解多少名著中的意义,是不好说的,只能说理解了一部分。为什么还要求读,是因为人的素养是靠一点点滋润的,随着年龄增长会理解的。

孩子们被文学大师的作品所滋润,提高语文素养,提高鉴赏能力,那么语文成绩就会提升很快。腹有诗书气自华,从小需要孩子们背古诗,读名著,意义就在这里。

尤其是文学素养是靠日常积累的,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做到,只有从小培养才能达到!

以上观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但凡上点岁数,谁人不曾饱经风霜?

没错,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只不过,至善至美的文学作品,却未必抽象于“高于生活”,而确实具象于“成于思想”—— 凝聚批判的力量,绽放人性的光芒。

相对于十几岁的孩子,知情节,悟真谛,从来都是读书的两重境界

俗话所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显然故弄玄虚了。文学的真相恰恰相反,绝非高于生活,而只能是深入生活。

读某人的书就是在与某人对话,从他的话里品味其感情,这应该是读作品的起码感受。

作为十几岁的中学生,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已经掌握了读书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读影响深远的名著。

比如一部好的作品,它的扉页就介绍了作者生平,再接着就有序言,还有的作品可能刊有很多读书名人读此书的心得或者点评,等等。这些放在作品前面的东西其目的就是帮助读者去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再加上读者已有的历史知识储备,两面相加地去细嚼慢咽,是能够体会到作品中作者的情感流露的。

关键是在读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的情感融入,只有这样才会“书读百遍,而义自见”。

理解不了。除非他读的是有关少儿题材的作品。

十几岁的中学生,人生经历有限,阅历一片空白。

你让他在书里体验烟火尘世,百味人生,社会套路,人世薄凉,无异于灌鸭子,无味,难以消化。书里成人的理念,人性思考,社会观察,根本融不进他狭隘脆弱的心扉。

十几岁的中学生,适合通俗易懂,主题单一的故事逐渐开阔他的视野,滋润他的心灵。

正如一个筑基期的小修士,你灌输给他一套大乘期的修练心得,有用吗?

如何看待十七年文学?

十七年文学是解放区文学的一个自然延续,也是对讲话的一个实践。其实如果我们不去讨论文学是否和政治有关这样一个话题,十七年文学是符合时代共名的,因为在那么一个大的环境转换下,经历了革命战争和农业方面的改革,这些自然成为了文学所要表达的话题。而且十七年文学对于现实主义的开拓也是值得肯定。

但是,十七年文学把五四文学传统与解放区文学传统之间的断裂发挥到了极致,在17年文学后期,有些作品试图去图解政策,而且一些作品,事实上是绝大一部分作品,都缺乏一种起码的[_a***_]关怀。一直到***的文艺政策,可以说是十七年文学某些弊端的延续。

不过,如果我们从作家构成来看,十七年文学作家分为两类,一类是十七年之前就开始写作的,比如孙犁赵树理、周立波,还有一部分是十七年时才开始写作的青年作家,比如王蒙。十七年无疑为后一种作家积累了更多的经验。

而且在十七年中对于一些命题的争论,比如中间人物,人性等问题,无疑又加深了对文学的理解,这种争论最明显的成果就是促成了新中国美学学科的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