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其一》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二: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其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三:胡曾 《汴水》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过,惆怅龙舟更不回。
四:无名氏《隋炀帝挽舟者歌》 我兄征辽东,饿死青山下。今我挽龙舟,又困隋堤道。方今天下饥,路粮无些小。前去三千程,此身安可保! 寒骨枕荒沙,幽魂泣烟草。悲损门内妻,望断吾家老。安得义男儿,焚此无主尸。引其孤魂回,负其白骨归!
五:李敬芳《汴河直进船》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六:李商隐 《隋宫》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花?
七:罗隐 《隋帝陵》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博雷塘数亩田。
很多著名的明清小说更是烙上了深深的大运河印记。《水浒传》中提到的宋江归宿“楚州”,是运河重镇淮安,水浒故事的终结之地“蓼儿洼”则是楚州城外的一片水泊。《金瓶梅》故事所发生的地方—山东临清、《醒世姻缘传》故事所发生的地方—山东武城是明清时期两座重要的运河重镇。《红楼梦》里也有不少关于大运河的描写。书中开篇写甄士隐一生小荣枯的故事,就发生在“地陷东南”之际的苏州阊门外,阊门正是位于大运河畔的一个重要码头。
1、《汴河怀古》——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给功不较多。
运河转漕达都京,策马春风堤上行。
九里岗临御黄坝,曾无长策只心惊。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御舟早候运河滨,陆路行余水路循。一日之间遇李杜,千秋以上接精神。麦苗夹岸穗将作,柳叶笼荫絮已频。最是篷窗心惬处,雨晴绿野出耕人。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上世纪90年底末期,河北卫视演过一部根据刘紹棠***改编的电视剧,印象中好像是《运河人家》,濮存昕主演的,挺不错的。 后来想再看看,在网络上却怎么也搜索不到。 有电视剧《运河人家》影像资料的朋友,请给提供一下线索,后共享共享,谢谢!
自从京杭大运河诞生以来,历代文人墨客以大运河为对象,创作了大量的诗词、***。
早在唐代,著名诗人皮日休写下《汴河怀古》,其中“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的诗句,重新反思了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功绩。此后历代,包括明代汤显祖、归有光在内的很多著名文学家创作了很多大运河诗词。清朝康熙、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几乎都将大运河作为必经之路,留下很多诗作。
很多著名的明清***更是烙上了深深的大运河印记。《水浒传》中提到的宋江归宿“楚州”,是运河重镇淮安,水浒故事的终结之地“蓼儿洼”则是楚州城外的一片水泊。
《***》故事所发生的地方—山东临清、《醒世姻缘传》故事所发生的地方—山东武城是明清时期两座重要的运河重镇。
《红楼梦》里也有不少关于大运河的描写。书中开篇写甄士隐一生小荣枯的故事,就发生在“地陷东南”之际的苏州阊门外,阊门正是位于大运河畔的一个重要码头。全书结束于宝玉出家,穿一件大红猩猩毡斗篷在毗陵驿拜别父亲贾政,其地点就在常州老西门古运河北岸。有红学家考证,《红楼梦》第三回写“林黛玉抛父进京都”,由贾雨村陪同从扬州启程,则是沿着大运河进京的。
金庸***《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在功成名就后,退隐江湖,就是先从京师到通州,然后转车换船,回到扬州,这一条路线正是清代人从北方去南方,走大运河航道的标准路线。
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中所写的枫桥,其实也在京杭大运河之上。古运河途经苏州,在这里有一处小洲,而枫桥便横跨较窄一侧河面。
现代著名乡土文学作家刘绍棠被誉为大运河之子,他的作品描写的就是大运河两岸人们的生活。
从隋朝开通的大运河,历朝历代不断疏浚,终于有了今日之跨越南北,连通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日夜流淌了千余年,不但带来了无以穷尽的物质财富也带来了丰厚的文化传统。
大运河从杭州一路到北京,沿途每个城市和乡村都有说不尽的故事,也就有了丰富的文学书写。大运河之子刘绍棠对通州运河的书写、《***》中穷奢极欲的临清、《醒世姻缘传》故事所发生的山东武城、《水浒传》《红楼梦》中在大运河两岸演绎的精彩故事……古今文学中,大运河书写是一个重要元素。因为大运河不少地方几度兴衰,扬州、临清、武城等地早已不复昔日之繁花,但是故事仍旧在岁月中熠熠生辉。
我在这里要推荐的是徐则臣的系列作品。他在作品中描绘了大运河在淮安的种种景象,在历史繁华的映像背后,漫漫历史长河中的幽暗一面,“花街”上挂起的***后面是受尽羞辱和沧桑的女性,“夜火车”连接的是一个个徘徊在世界与淮海之间的灵魂,“跑步在中关村”的也是走出运河小城之后打拼于大都市内心仍在淮海的风筝们。
《水边书》《***之门》《伞兵与卖油郎》等等作品,一路导向《耶路撒冷》这部煌煌大作。让“花街”“石码头”的群像在字里行间完成了自我,让一群无论如何都难以走进历史的小人物们,在另一种意义上有了自己的历史。
文学书写向来不乏大人物,英雄人物的光辉是很容易捕捉到的,但是历来对小人物的关注却缺乏传统,能够揭示内心产生共鸣的也难之又难。通读徐则臣的作品,会发现一条承载千年历史的大运河,正是有了这一个个看上去面目模糊走近了却鲜活无比的小人物们,历史才得以成为完整的历史。听说他正在写一部全景式展现大运河的***,期待。
最后引用徐则臣一段说大运河的话吧:
快二十年了,我无数次拜访过真正的花街,现在它短得只剩下了一截子,熟得不能再熟,但每次回淮安还是去看,像见一个老朋友。运河沿岸的大小码头我见过很多,它们最后成为一个石码头。有花街,有石码头,当然要有运河。我一直想大规模地写一写运河,让它不再是***中的背景和道具,而是***的主体。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24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