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是北宋时候的著名文学家,他和当时的白云寺怀仁和尚交情颇厚,彼此都很欣赏对方。但是两人在一起的时候,时常斗嘴,流传下不少幽默风趣的故事。
一天苏东坡又去找怀仁和尚玩,一进庙门便大声喊:“秃驴何在?”
怀仁和尚一看是苏东坡,便微笑着说:“东坡吃草。”
“一树梨花压海棠”算不算【手动doge】
初看这句诗是不是觉得还挺美的?又有洁白的梨花又有艳丽的海棠,多好看的景色啊,是不是?
其实呢,全诗如下👇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诶?!这咋不是写景的诗?也不是借景抒情?咋看着不太对?
其实这是苏轼调侃好友张先在八十岁时迎娶十八岁小妾所作的一首诗。
梨花指的是白发的丈夫,海棠指的是红颜***,至于那个“压”,咳咳,不用我多说了吧……
哇……原来这句“一树梨花压海棠”还挺污🙈苏轼大大也还挺玩的开……自从知道了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每次看到花花、脑子自动联想到这句诗的时候整个人都不太好呢🙈
欧阳修是宋朝的大诗人。有很多人都去拜访他,请他指点诗文。有个能做几首诗的公子哥儿,不服气。他逢人便说:"欧阳修也是两个肩膀扛着一个脑袋,有什么了不起!我非跟他比个高低不可。"
这天,他去找欧阳修。在路上,他碰见一个中年人,他问:"老兄,你是去找欧阳修的吗?"中年人点点头说:"是呀!"于是俩人就一路同行。公子哥儿把自己去找欧阳修的事向他说了一遍。中年人说:"看来你很有学问,做一首诗如何?"公子哥儿看见前边有一棵枯树,就随口吟道:"前边一枯树,分成两个杈。"中年人接下去说:"春至苔为叶,冬来雪作花。"公子哥儿一听乐了。"行啊,老兄。有了你,我就更不怕欧阳修了。"
二人走着走着,看见一群鹅跳到河里。公子哥儿又来劲儿:"对面一群鹅,扑通跳下河。"中年人又接了下去:"毛浮绿波动,颈曲作清歌。"公子哥儿上上下下打量了中年人一番,说:"想不到你还真有两下子。走,上船。过了河,就离欧阳修家不远了。"
他们上了船,公子哥儿还在卖弄:"你我一只舟,去找欧阳修。"中年人微微一笑,又接了两句:"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
1.有一次和绅宴请各位大臣,纪晓岚最后一个到。和绅有意为难纪晓岚,说:“那个纪侍郎,来来来,有事请教。那个到底是狼是狗?是狼是狗?”众大臣附和道:“对阿!是狼是狗,是狼(侍郎)是狗。”纪晓岚说:“是狼是狗?你堂堂一个尚书还分不出来吗?我教你一个办法,看尾巴。下拖是狼,上竖是狗.上竖(尚书)是狗。狼遇肉食肉,狗遇屎***。”和绅无话可说了。
2.传说和珅建了一座亭子,请纪昀题写横额.纪昀挥毫写了两个大字“竹苞”。竹苞,竹笋也,出自《诗经》,是形容事物像雨后春笋一样破土而出。和珅想,这是说我在仕途上能飞黄腾达,于是十分高兴。后来,乾隆探访,看到亭上大字,哈哈大笑,问是何人题写。和珅愣了愣,回答是纪晓岚。乾隆说,“竹”拆开是“个个”,“苞”拆开是“草包。纪晓岚是骂你家“个个草包”呢!
3.苏东坡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诗)。
4.明末清初文学家金圣叹到金山寺闲游,寺庙长老出对子为难他:“半夜二更有半。”金圣叹一时对不上不欢而去。后来,他因“哭庙案”被杀,临刑正是中秋佳节,他猛然想起长老的出句,并脱口对出了下联“中秋八月中。”历史上成为“生题死对”。
如有其它的欢迎一起分享。谢谢。
初,曹操攻屠邺城,袁氏妇子多见侵略,而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融乃与操书,称“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不悟,后问出何经典。对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后来就因为孔融太能骂曹操,被曹操杀了。
这句话是《论语》开篇第一句,从小学开始,老师就将其释义为“学习并且时常去温习自己学过的知识,不也是很快乐吗?”这真的有些牵强附会之闲,根本激不起学生的认知体验,因为有时复习旧知识并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对已学过的知识不断地勤复习,多练习,多么的枯燥乏味,又有什么快乐可言?
学而时习之:需要一生去实践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宋代大儒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解读为:“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说,其进自不能。”后来多数人就理解为“学习了而且时常复习不也感到高兴吗”。
细究起来,朱熹虽然没说是“学习了而且时常复习”,但是确实有点这个意思,所以难怪后世多数人仍这样理解。其实这样理解是不对的,咱大家都上过学,当学生的时候翻来复去地学习又复习,并没感到有什么愉悦的,相反学习考试压力山大,想逃避都来不及。
但作为《论语》的第一句,这句话非常重要。如果说半部《论语》治天下,那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可以受用一生。
首先,“习”在句子中应该是“实践”之义,解释为“复习”意思就狭隘了。学到了知识或本领,并有时间有机会在实践中去运用、验证并完善,这不正是值得快乐的事吗?实践出真知——知识放在纸张上是书本,装在脑子里是见识,只有运用到实践中才是智慧。一个有智慧的人反过来又是知识和财富的创造者,哪有创造者不是幸福、快乐的呢?比如那些为人类作出贡献的科学家们,一生受人敬仰,想不快乐都难。
其次,如果我们审视一个人的成长、成熟,这三句话正好概括了一个人完整的成长历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个人学习知识,追求、把握和检验、完善真理,达到学有所用,实现自我价值,值得骄傲;“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自我价值的实现方式是对社会、历史和人类的贡献和付出,并被人们普遍重视和认同,受到重视和认同了,才能“有朋自远方来”,这是一种被尊重的成就感,怎不让人振奋、快乐;“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如果掌握的真理不被理解,如果自身的价值暂时不被认可,自身的修养达到曲高和寡的时候,我们也不应该迁怒于人,而应该像君子一样坦坦荡荡、胸怀大度。这三句话,应该是孔子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刻阐述了人生成长、成熟并实现自身价值的情感体验,指导人们如何实现自身价值,获得应该具有的幸福指数,同时也告诫我们在不被别人理解或认同时,防止走向消极和悲观。想想孔子一生受到的磨难以及取得的成就,真是令人感叹!
再次,如果把这一段放到整个文章中来理解,就更深刻了。《论语》讲的是什么?是仁、义、礼、智、信,是君子之道,是修齐治平,是怎样做人、怎样处世、怎样干事。不但教给你理论,还教给你方法,还让你端正态度。怎样学?要“学而时习之”,掌握真理、实践真理;学到本领怎么办?“有朋自远方来”,完善真理、传播真理;遇到困难怎么办?“人不知而不愠”,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第一段就是开宗明义地阐明了学习实践的原则、方法和态度,把这个道理运用的人生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当中,时时体会成长和进步的快乐,难道不是传说中的幸福?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出自于孔子《论语》的千古名句。
意思是学到待人处事的道理并适时地实践练习,不是一件令人喜悦的事吗?
孔子是谁?
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几种解释。
我认为是学到了知识(或本领)以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复习,不也是令人愉悦吗?
因此,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所以,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
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在我这个层次我理解“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应为,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生产中,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以期达到完美,这不是很愉悦的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理解为志同道合的友人,终于相聚,这难道不是很快乐的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对于他人的过失不生气,你才配得上谦谦君子的称谓了!
衷心祝愿朋友们要学儒,学道,学佛。不要把他们变为儒学,道学,佛学!因道是行的,不行没有道!德是做的,不做得不到!学一点,做到一点,才能体会“法喜充满”的[_a***_]!才能有“说”“乐”“君子”经典上圣人的心态!
不妥之处,敬请指正!谢谢大家!
这句话的全文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出自于孔子《论语.学而》,成为千古名句,代代相传。
孔子说的意思是: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学习是人生大事,凡有成就者都从学习开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则是一个巩固过程,人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要做到学与习的统一。伟大领袖毛泽东曾说过,学习是一个实事求是的过程,是一个研究“实事”探索规律的过程。学习就是知行统一,学用结合,探求真理,掌握规律的过程。学习既是一种追求和境界,更是一种使命和责任。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时代在变化,生活方式在变化,世界的万物都在变化,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适应变化以不变应万变。***有一句最通俗的话:“情况是在不断地变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应新的情况,就得学习。”他曾深情且豪迈地勉励全党同志“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你说学习重不重要。
大家都懂得一个人的修养之重要,修养是一个人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藏在为人处事的细节之中;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滴之中;藏在与人交往的沟通之中。表里如一,知行合一,从细微之处着手,识大体拘小节,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开始。你能说修养不是靠学习、学习、再学习而得到的吗!有修养的人都有爱心,都宽容大度,都被人们所敬佩所尊重所认可,你能不为之而高兴和愉悦吗!
人生都应致力于提升精神颜值,这是衡量一个人内心善良或靓丽的数值。人的外表颜值高低只是一时的,精神颜值则可以永葆青春。人生都希望心无挂碍、自由自在,而只有做到精致,才会拥有生活的***与热爱。精致从不刻意追求高雅,也不与世俗抗争,但坚决拒绝低俗,精致的人正是由教养、学识来成就的。
学习不光时学习的简单道理,学习是做人,做人要从学习开始,不停顿的反复学习,虽然学习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没有苦哪来的甜,没有付出哪来的成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代代相传,耐人品味。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24496.html
上一篇
文学理论与读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