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作品 > 正文

代表零零后的文学作品,代表零零后的文学作品有哪些

  1. 1985年前后的文学作品的异同?
  2. 古龙和金庸的小说对现在零零后的影响如何?

1985年前后的文学作品的异同?

1985年前比较单调;1985年后比较多元。

1985年前以现实主义为主,反思“***”,有人把它叫“伤痕文学”。如张贤亮的大部分作品。1985年以后,"新现实主义"丶"先锋文学”出现,一批勇于探索的作家横空出世。如马原、残雪的作品就是

还有就是王朔式的调侃文学,市井特点比较浓厚,如《编辑部的故事》《我是你爸爸》等。

代表零零后的文学作品,代表零零后的文学作品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985年以前的文学作品多以苦情剧,革命斗争剧夲居多,客观反映当时人生百态,爱情题材多以向封建宣战,呐喊等内容。多数作品以悲剧为主。革命题材多以战胜***阶级主流派。85年以后改革春风席卷神州,文艺百花齐放,各种题材作品如雨后春笋,如向往美好爱情的作品,武侠作品,励志作品,零零后的青春偶像作品,贞探,玄幻,神话作品等都是作者为迎合读者创作。但总感觉85以前的文学作品更经典,读起来更有韵味,85后的一些作品俗气还不说而且有些烂!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指的是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代表零零后的文学作品,代表零零后的文学作品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985年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人类生存的迷。"

在这样的理论之下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

在我的记忆中,如果粗略地划分,1985年的确可以作为一个分水岭:

代表零零后的文学作品,代表零零后的文学作品有哪些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985年前的文学作品,在形式上,现实主义是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追忆、揭露、反思、批判十年浩劫的,包括对错误的思想、反派的人等等的反思、批判,以“伤痕”“反思”等文学为代表;二是努力追回被耽误的时光,奋起直追、实现人生价值等等的励志类。这两类的共同点是:注重思想观念上的表达,包括拨乱反正的反思和追赶时代思潮的求变、求异等等,艺术上的变化与追求则相对薄弱。

这两类的作品数量极大,可谓举不胜举!仅举一例:女作家陆星儿当时有篇小说《啊,青鸟》,名字取自比利时象征主义作家梅特林克的戏剧《青鸟》,“青鸟”就是“追求”的象征!***《啊,青鸟》写的是一对知青夫妻返城后,在新时期如何努力学习和奋斗,不仅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婚姻危机也跟着得到了圆满解决的故事!老实说,这种将各自的事业成功或进步与夫妻感情混为一谈的做法,现在看来非常奇怪,但当时则是普遍的!

1985年后,“先锋文学”兴起,掀起了各种对文学“形式”的颠覆性实验,当然有得有失,但毕竟是将艺术表现力的追求放在了首位。比如,当时格非有篇***《褐色鸟群》令人惊艳,马原、残雪等一大批先锋作家更是让人目瞪口呆!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一些卓有成就的名作家也创作出了许多先锋类的作品,如王蒙、刘心武等,王蒙有篇***(我忘了***名),主人公的名字只有读音,没有文字,连性别、职业、容貌等等都是不确定的!刘心武不仅写了“第二人称”视角等实验作品,还提出了“结构决定作品”(大意如此)的新观点!尽管先锋文学很快式微——一些走到极致的“三无”作品(无主题、无情节、无人物)过于排斥读者,应该是其式微的主要原因——但艺术标准毕竟无法忽略了,至少不再做是“内容大于形式”还是“形式决定内容”这样的无谓争论了。即,回归后的现实主义,已不同于1985年前的现实主义了,因而被冠以“新现实主义”之类的称谓了。

我作为一个读者而非研究者说出看法,或有差错,仅供参考吧!

恢复高考以后至1985前的文学作品多为伤感文学,尤以知情生活和右派劳改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为主。虽然伤感,但,三观正,思想内容健康,作者的文化底蕴厚实,文笔流畅,修辞规范,有很高的文学价值。那时畅销书的作者无愧作家这个称呼。[_a***_]的《人生》,张贤亮的《灵与肉》《绿化树》等等,堪称为经典。

1985年后,痞子文学强势袭来。代表人物王朔,以调侃的语言反映底层人物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行为及感情矛盾纠葛,故事中的人物好像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熟人,尤其作品中的语言犀利,一针见血,是读者在现实生活中想说不敢说的话语,很容易勾起读者的认同感,如《编辑部的故事》中的一些经典台词至今犹如在耳边。如果说1985年前的文学作品是绅士是大家闺秀的话,那么1985年后的文学作品就是市井人物,各具特色,没有好坏之分,萝卜***各有所好嘛。

古龙金庸的***对现在零零后的影响如何?

作为一名00后,这时我必须得说明一下(所有的都是我周围的真事)。

我是一个普通的人,现在刚刚大一。我所接触的人可能是最为广泛普遍的00后。说实话对于是否看过金庸***的人,我目前只知道两个包括我自己在内(没有半点隐瞒)。

他们所有人都知道金庸,但大多是通过电视剧或者听其他人说过。很多人曾一度认为金庸是个古代人,早就死了。(亲身经历)

对于那些说现在00看金庸还太小了了的,我只想说现在的00都已成年,接触的东西实在太多,能拿起***看的不多(至少在我学校如此,我也相信其他学校也大抵如此,我学校是一个好一点的二本。)

我看金庸是在高中,那是不热爱学习,好读书,在哪个时候看了很多金庸的***,想看原著因为电视剧更新太慢和对我吸引也很深。至于在大学,我不会再去看金庸的***,并不是金庸的***不精彩,不吸引人,而是其他东西太多。但并不排除有些同学会在大学图书馆看金庸的***。但就目前来看,我周围的人看过金庸原著的确实是少的可怜,但是他们几乎所有人都看过金庸的作品或者了解过金庸。

我是八零后 是受金庸影响最深的一代 可能也是最后的一代 别说00后 就是九零后也应该是不看金庸***的 顶多是改编的的影视剧 九零后的读物 从各种阅读器中就可知道 是很多网络写手的天马行空的作品 我儿子是00后 阅读可能更是碎片化 除了强迫阅读的名著 自主阅读的就是玄幻 科学幻想之类。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事情都不是可以随意讨论的话题。不管是武侠小说,还是明星八卦。即使两个人喜欢金庸或古龙的武侠***,或者同一个明星,也很难平下心来讨论,因为现在人一起聊天的机会本就不多,而且潜意识里总认为这些都是无聊肤浅的东西,虽然自己很喜然,也不会随意表露。人们似乎更喜欢在网上表露自己的兴趣爱好,但如今的网络早已不是当年的网络。如今的网络也很难找到一起聊兴趣爱好的人,无非就是对比,捧一个,踩一个,一言不合就互怼。哎!只怪现在的社会太浮躁,人心更浮躁!

***影响的主要是70后和80后,到了90后这里,主要看的就是金庸武侠改编的各种电视剧电影了,当然看书的也不少。

到了95后,看书的就少了。因为在他们童年和青春的年代火的基本都是网络小说,武侠***、杂志都处于式微状态,但是武侠剧武侠电影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到了00后,***就非常小众了,影视剧倒是还行,不过正面影响不多,因为在他们童年和青春时代,看的估计都是于妈魔改的武侠剧。而且看的人也不多了。

05后。。。金庸的影响,到05后应该是断代了。无论是***还是***剧。毕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审美,武侠文化在法治社会日益完善之际,只会变成无根之水,渐渐失去土壤。成为永远都记忆。

不过金庸***给与读者们的侠义精神,是永远不会磨灭的。

98的,小学就看完了金老所有作品,不是电子书是纸张书,因为我爷爷和老爸的书房存了很多书,从小6、7岁就在书房看书,直到高中离开内蒙去南方上学,不过同学他们看的是电视剧,看书的可能只有我😄😜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