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文学理论雨巷

  1. 怎样理解《雨巷》中“雨巷”这一重要意象?

怎样理解《雨巷》中“雨巷”这一重要意象

《雨巷》,作于1927年。时逢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不得已避居友人家中。大革命失败的幻灭与痛苦,使其内心深度迷茫,但似乎又有些朦胧的希望。《雨巷》一诗便是其复杂心情的真切体现,寄托了失望与希望、幻灭与理想交织的双重情感。也反映当时广大民众的普遍性情怀。

“雨巷”的意境形象,借鉴于古典诗词,又超越古典诗词。其特色便是运用了象征主义抒情方式。象征主义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通过象征的、隐喻的和装饰性的画面来表现虚幻的梦想,以启示于人。作品大多流露出忧郁、颓废、苦闷、孤独、彷徨的“世纪末”情调,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戴望舒也正因受其影响创作这篇了象征色彩浓重、抒情意境深远的诗歌《雨巷》。

寂寥、悠长的“雨巷”暗喻了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而诗人自己就是这样一位在雨巷中彳亍彷徨、孤寂中却怀揣希望的孤独者。“雨”的朦胧,“巷”的狭窄悠长,正是社会现实氛围的映射,寂寞徘徊心境的写照;而倏忽急逝的“丁香姑娘”便是那种追求而不得的希望。

文学理论雨巷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诗中意境真切却朦胧彷徨,低沉却不压抑颓唐,即是象征手法的幽微精妙。意象简单,却意味蕴藉,给人留下驰骋的想象,回味诗韵的余香和悠长。

时候下雨天,没有野兽出没,人会潜意识里会有一种放松安心的安全感,雨天也不需要外出劳作,可以休息一下,难得悠闲自在。巷,是人类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程度的符号信息显示人类定居聚居,从洞穴走出来到部落,村落,城市。是文明发展到比较高的时期。现代城市化非常迅速,高楼大厦随处可见,在钢铁森林里面,繁华喧嚣,生活节奏非常快,生活压力也非常大。雨巷,是一种美好的意境,一种恬静心灵的回归,返璞归真,是一种对过往的思念和牵挂,又或是一种点点愁绪和淡淡的忧伤…在雨巷中有每个人不可言说朦胧的情思。

《雨巷》是戴望舒创作的一首现代诗,诗人运用象征主义手法,借物抒情,文笔优美,意蕴深邃。要理解这首诗,就必需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1927年,当时全国正处于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之中,梦想的幻灭,暗黑的现实,诗人的心中充满了痛苦和迷惘,却又心怀希望,希冀新生命的生长。

文学理论雨巷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此背景下,诗人借助“雨巷”来描述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笔调忧愁而孤寂。“雨”和“巷”,仅就这两个字便透出浓浓的意味,湿冷悠长,幽深寂寥。在这样幽暗寂静的雨巷里,诗人独自彳亍彷徨着,心怀希望,希望遇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展开了一系列的希冀和幻想。种种意象,都是诗人对新气象的渴望......

诗歌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诗人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或是反映社会生活,或是表现自己的精神世界。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文学理论雨巷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