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虽然这种明确的说法是在唐代才被提出,但这一现象却是由来很久,最著名的就是司马迁曾经说过:
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但是,如果仔细来分析这些流传后世的作品就会发现,虽然是身处最艰辛、最黑暗的人生境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也都有共同的特点。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几乎每一个人在其生活中都会遇到很多逆境,也就是不如意事,但是也不是所有的逆境都能与人言谈的。
逆境洞察人性,参透真理,激发斗志,催化人生成功。
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说:"有谁从小康之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同样的人,还有曹雪芹、吴敬梓等。正是因为如此,才促使他们写出了百年巨著。
巨国青曾历经八年呕心沥血创作出版过百万字长篇小说《仇焱之》一书:该书2016年由新华社出版;该书,虽非畅销书,但销售量逐年递增……
巨国青擅长于以优美文学语言;标新立异的写作技巧,充满画面感的文字讲述故事,己赢得了成千上万读者及资深文学评论家们的推崇青睐……
巨国青,至今,仍未被中国作家协会、北京作家协会、原籍山东省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与那些体制内的签约专业作家相比:北漂至今,巨国青一直处于朝不保夕的艰难生活状态中……
但对文学的刻骨铭心的热爱,支撑着她在艰难困苦中,写出了《仇焱之》这部必将载入中国文学史册的鸿篇巨著……
日前,巨国青新近完成另一部百万字长篇小说。期待文学界伯乐及专业出版文学作品的出版社,予以推荐出版。
流芳千古的著作,大多是名著,写作本身就是要靠体验的,体验的越深写的著作越透彻,也就是说,文章有思想有灵魂,大家仔细查一下名著的这些作者,大都是生活困济,穷困潦倒,一生中大多悲壮凄凉,但内心体会看世间也看的比较明暸,写作本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何况名著呢?有的一本著作占用了一辈子的心血与时光,才把它完成,名著的作者们,大都是怀才不遇,要么有才华无处可使,被压抑,受打击,但同时精神不折不挠,毅然用手笔写作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理想抱负,所以,受到打击越狠,遭遇越黑暗,写的文著就越有灵感与迫力,这就是名著流芳千古的原因。
答:在历史上,或者说文学史上,确实曾在这种现象:那就是不少流芳百世的经典作品,多半是作者在最为艰辛和黑暗的人生阶段构思或者完成的。但这种看法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只能说适用于一部分作家,而且这种艰辛是有底线的,绝非是越艰辛,或者作者个人最为艰辛的时候,就能创作作品,或者说创作出来的作品,就真的可以流芳百世。笔者试以几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作家为例,进行简单分析。(司马迁和鲁迅)。
一个作家在非常安逸的条件下,是无法创作的,无论是创作什么,都是甜蜜蜜,软绵绵的。有句话说得好:国家不幸诗家幸。说的是社会急剧变动,会给作家的大脑和思维世界进行投影,并积累尽可能多的创作素材。完全放在和平时期,也是很难创造出伟大的作品来的。
东晋末年的陶渊明,是有名的大诗人,写了非常之多,质量也非常高的田园和山水诗歌,有些读者可能就以为,陶渊明这样的,自给自足,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生活很好,只能说他辞官不做,但不至于为衣食所担忧,否则他如何创作呢?即使他辞官赋闲在家,生逢乱世,但其实陶渊明的社会关系非同一般,经常有朋友接济他,而且家中也有所积蓄,否则每天为几碗饭而奔波,哪有什么心情作诗啊。
比如西汉的司马迁,作为国家机关的太史令,本身就有非常大的资料和学术优势,或者说***优势。其次,虽然因为转入李凌案,被受宫刑,但他的官职并未剥夺,也就是说在物质上的生活保障还是有的,而且这种痛苦,在体内积蓄已久,它需要一个发泄的窗口,在李长之所撰写的那本关于司马迁和《史记》的批评著作里,就提到了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如司马迁的理性和理想人格促使他完成这部伟大历史作品创作的思想动力。就我们一般人而言,真要是受到这么大的折磨,是不可能再继续创作的。
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是[_a***_]的穷人作家,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以及《母亲》、《小市民》、《在底层》、《海燕》等大量文学巨著。
高尔基(1868——1936)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列宁称赞他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
高尔基一生穷苦,受尽了挫折磨难,只上过两年学,能成为最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完全靠自学成才。高尔基4岁丧父,11岁开始就独自谋生,当过学徒、搬运工、面包师等,切身体验到下层人民的苦难。在做工之余他发奋读书,探求改造社会的真理,积极参加革命运动。
1892年开始创作,以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笔名发表处女作《马克尔.楚德拉》,不久在地方报刊任编辑、记者。马克西姆.高尔基的意思是“最大的痛苦”,昭示着他颠簸流离的一生。
1899年,完成了第一部长篇***《福马.高尔杰耶夫》。
1901年因参加彼得堡***而被捕,著名散文诗《海燕》,就是在******后写的。他以这篇感情洋溢的革命檄文,迎接了20世纪无产阶级的革命风暴。
1905年,俄国革命风暴更加高涨,他积极投身革命,他的住宅成为了莫斯科武装起义的据点之一。
1906年至1913年,他受沙皇***的迫害流亡意大利。期间,他创作了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一部《童年》。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24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