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自由爱情文学理论

  1. 文学作品《西厢记》中的爱情属于自由恋爱吗?

文学作品西厢记》中的爱情属于自由恋爱吗?

自然是属于自由恋爱,还是那种跨越封建阶级的,堪称封建社会的玛丽苏小说

 

因为古代封建社会甚至认为《西厢记》是诲淫之书。因为古时候认为女的读了西厢记,就不管自己父母,由着自己的性子,想爱谁就爱谁,这在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古代是绝对不允许的。要是不禁这书,年轻人都这样自作主张地做夫妻,天下是要大乱的。所以西厢记就被严厉查禁了。但是却禁而不止,禁而不毁,反而非常流行。

自由爱情文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特别是女主角莺莺,她喜欢的是张生,而不是父母为她找好的夫君郑桓。封建时代,女孩子在婚姻方面是没有自由的,必须听从父母之命,崔莺莺这么做恰恰是对封建礼教的反叛。同时,西厢记中有莺莺和张生在寺庙中幽会的情节,也是很有叛逆思想的。为了保证女孩子家的“矜持”和“贞烈”,那时候的女孩是不能读这种“坏书”。

 

自由爱情文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红楼梦》中林黛玉随口说了句“良辰美景奈何天”,都被宝钗发现,还责骂她读了不好的书。因此,《西厢记》在古代对女孩来说是***。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西厢记》站在了封建礼教的恋爱不自由的对立面,那么我们基本可以判断《西厢记》里歌颂的爱情为自由恋爱。


老师.是自由恋爱.可不是自由婚姻.老夫人命张生去了外地.听说一去就没有回来.张君瑞走时.莺莺小姐送至十里长亭.举杯相願.盼君早日回来.莺莺等待.不管功名有否.都得回来慰我莺莺.君瑞回道.只是老夫人家规甚严.不得功名怎有脸面回转.挥泪策马而去.莺莺小姐.望着郎君伏着马背的身影.想着沒有归期的将来.泪如雨下.紧了紧肩上的披风.望了望远去的张君瑞.抬头看了看天上.唉.西风紧.黄花地。

唐代元稹的***《莺莺传》,讲述了崔莺莺和张生相恋,后被遗弃的故事

自由爱情文学理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其中有元稹对自家行为洗白之嫌,诬莺莺为"***",把自己当年逢场作戏的始乱终弃说成"善补过"。北宋时被收进《太平广记》,这本官修总集里,苏轼秦观都有相关作品

而王实甫的《西厢记》则以《莺莺传》为原本,沿用董解元的思路,将张生的始乱终弃,改成了崔张二人追求自由恋爱,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皆大欢喜的戏曲故事。

在看重妇女贞洁的旧道德观念下,崔张二人的结合是大逆不道的,《西厢记》因之有"诲淫"之罪,成为***尤其女儿家读不得。为告诫世上女孩子要守身如玉洁身自好,否则自作自受遭鄙弃。

《红楼梦》中贾宝玉无心仕途,茗烟等从外面淘了些不正经的闲书给他,其中就有《会真记》即《西厢记》。后来有一天他寻着葬花的林妹妹,两个人在花间林下半天赶着看完了。

宝玉说了句其中的台词,"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我是那多愁多病身”。他将二人自比崔张,黛玉立马翻脸要告诉他爹贾政,唬得宝玉变了脸色,赶紧求饶。

作为大家千金读***《西厢记》出格,可是连宝玉男性也会因之挨打,说明莺莺和张生是自由恋爱,不符合封建社会婚姻道德标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

黛玉聪慧之人,一目十行记住了书中内容,以至后来黛玉在宝钗面前说漏了嘴,被其以大姐姐身份,苦口婆心加理直气壮地教育了一回。让宝黛二人明白,崔张二人的浪漫爱情万不可***。

在后世不少文学名著中,《西厢记》都有着特殊的意义,明确向封建礼教反叛的宣言号角,鼓舞着后来的杜丽娘,贾宝玉,林妹妹等青年男女去追寻自己的幸福。林妹妹看书之后,又听了《牡丹亭》一戏《游园》的曲词,不禁动了春情了。

虽然宝黛的行动并未超越莺莺和张生的努力和抗争,更多的是缠绵悱恻的故事,也没有成功。

毫无疑问,是属于的。

为何西厢记这么出名,便是因为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与传统封建婚姻不同,不是经过“媒妁之命,父母之言”,没有来自父母的包办。他们从相识相知到相恋,都是两人主观上的意识,两个人想在一起的想法,没有来自外界的要求和胁迫,是从心底里喜欢对方,想和对方在一起的,这不是自由恋爱是啥?

不过,两个人谈恋爱的过程艰辛了些。尤其是来自父母的阻挠,想方设法的棒打鸳鸯,想拆散他们。但最终,还是在一起了,正所谓“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被封建思想禁锢的人们内心最想看到的结局,也是很多人求而不得的结局。过程的艰辛恰恰反应的人们对自由恋爱的向往。

所以,西厢记中的故事是属于自由恋爱的,也说明古人内心对自由恋爱也是极为推崇的,奈何束缚太多,某得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