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语言,再有文字。无语言文字难成,无文字语言难广!语言一出现文字早晚会出现,正是先天的语言造就了后天的文字,反过来,文字出现了语言可以记录,传播,人类文明才得以发现,这二者谁也离不开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像太极!语言没有文字只能小范围流传,有了文字,就可以广而告之,同时语言也被记录下来,得以保存!同时文字的出现可以使语言更加规范,更加便利!
语言与文字谁为载体?应该说两者都是载体,如要分出谁重谁轻的话,那就要看在哪个时期。比如,在古代那就是文字更重要一些,因为很多的历史都是由文字记录下来的,其真实度要高一些。而哪些靠口口相传传下来的历史,则会因口误和方言等因素的影响而失真,有的甚至于失传。所以,在古代或者说在不发达时期,文字这个载体相对语言这个载体要更重要一些。
现在数字信息化时代,录像、录音、图片、书籍都是最好的载体。在这些载体当中,当属视频录像为最佳,声像一体,既真实又生动。相比过去只能靠口传书写为载体的时代,又多了一个更全面、更真实、更生动的记录历史的载体。同样,文字做为载体的份量,也不容小觑。
语言和文字都是载体!语言和文字都能准确的将信息传递出去,在信息传递方面都是作为载体。
文字是语言的记录形式!文字可以记录语言使语言得到流传,而语言能很好的表现文字所要体现的意思。我们不能单一的认为某一种为载体,这样是片面的。
其实信息传递载体不仅仅是只有语言,还有记录语言的文字,图像,音频,***等等,这些都是载体。所以单就语言和文字两种来说,都是载体!
语言是有声的文字,文字是无声的语言,二者互为载体!
文字是先祖仓颉,仰观奎星环曲走势,俯看龟背纹理、鸟兽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纹,从中受到启迪,根据事物形状创造了象形文字。
仓颉造字成之日,举国欢腾,感动上苍,把谷子像雨一样哗哗地降下来,吓得鬼怪夜里啾啾地哭起来,即《淮南子》记载的“天雨粟,鬼夜啼”——每一个字,都饱含天地阴阳万物之能量……
语言是人类从大自然当中学会的———
远古时代,当人类还生活在蛮荒中时,或许为了自己的安全,为了沟通交流方便,通过倾听自然界中种种事物所发出的波动及声音,以确定是否有危险临近,才慢慢学会了自己的语言。
人类可能通过辨别这种种声音,然后用嘴唇和声带模仿这些声音,并与同类之间相互传递这些信息,这就是人类语言的最初雏
步,积累了更多经验之后,语汇量也渐渐丰富起来。
语言和文字都是源于自然,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二者全都是蕴含了大自然的能量!
肯定是文字是载体啦。先有语言口语,后由于记事传递等需求,才有了图画,再演变成文字。
比如甲骨文现在发现总结辨认达五六千字,但发展到现在使用的只有一千五百字左右,因为甲骨文大多数是一幅画,一个读音是不能复原为语言的。
文字学研究起来很有意思,比如姓名的“名”,一个夕一个口,这表示,远古时代晚上漆黑一片,需要呼喊某一个人的特征才能找到,比如大板牙,尖嘴猴,鼻涕虫等等。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24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