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读书的践行者。
以前也经常读书,但从来都没有做过笔记,书中的内容读过就忘了,甚至大家聊起来时,都忘记自己曾经读过某本书,这样的书还不如不读。有些能记住的也不过是书名或者作者,具体里面是什么内容全部都忘的一干二净了。
是读书笔记改变了我,我发现通过记读书笔记,自己也可以思考或总结,而且还能越来越有自己的观点。现在我读过的书,基本都会做笔记,只不过是笔记内容、形式有所不同。
做读书笔记很浪费时间,这大概是很多普通人的思想误区。其实,你仔细观察那些爱读书、思想见解比较深刻的人、还有那些成功的人物,他们无一例外的是会在读书的过程中做笔记。
人脑的容量是有限的,一本书的精华内容不可能通过一遍阅读就完全记住。而且,大部分读书的人,对读过的书,一般都不会再有兴趣读第二遍,更谈不上看书中的精华内容了。
很多开始读书的人,经常会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做笔记。有些人说做摘抄、有些人说写自己的思考、有些人说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其实做笔记的方法千千万,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种。
处于不同的读书阶段,你笔记的内容和形式是有不同的。对于刚开始的初始阅读阶段或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可能摘抄的内容会很多;但当拥有了自己在这个领域的思考模型或形成了自己的知识树以后,摘抄的内容就会相对减少,会有更多的思考;层次再高一些, 笔记的内容会有不同领域的延伸。
读书笔记的形式因人而异,有的人喜欢电子版;有的人喜欢手抄版,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就好了。
说实话,自己读过的书少之又少,但是每天要保证在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的阅读。
要想阅读有收获,那么最好的方法确实是做笔记和阅读过后的思考,特别是对其中一段话一句话的理解,思考透了,那么这本书读的就很到位。相反,如果不思考不笔记,这本书读是读完了,但是收获确没有那么明显。
身处一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获取信息是越来做容易,但也越来越零碎;手机现在对一般人来说巴不得是24小时不离手,比老婆都亲,比老公陪自己的时间都长,有道是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手机不能不看。当然,手机智能化的趋势,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便利,微信、微博、头条对我来说信息获取是越来越便捷,占用我们的碎片化时间也越来越多,比如说游戏、视频对我们的吸引力,会牵扯我们很大一部分精力。
以至于现在你要是拿出本书来,安静的做个美男子,身边人没准把你当做山顶洞人,这么复古,您穿越的吧?有点不大相信。一开始我也不大相信,后来是我不小心就成为了那个山顶洞人,没成了美男子。
年纪大了,心就静下来,拿起书来读。读的书多了,慢慢的变的谦逊起来,觉得做个别人眼中的山顶洞人没什么不好。知识增多了,学识丰富了,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灵魂不忧不惧。不再为获取资讯类的书比别人少而感到自愧不如,也不再为读不进一本书而苦恼不已,多读经典更能提升自己,读书让我见天地、见自己、见众生。
以前读书是瞎读,博而不专,读完拉到;后来是读瞎,一本书精髓没吃透,就果断弃书,辜负了作者也浪费了时间。后来觉得这么读下去也不是个事儿,读完就忘,对不起自己看这么久熬红的双眼,还有珍贵的时间,决定要列***,做读书笔记。
2019年***读上100本,每个月8本,并且记笔记,做总结。还好,这个***还有做笔记的习惯是坚持下来了。一月份8本,二月份4本,三月份12本,四月份到今天已经八本,并且每一本都做了笔记,一本96张的笔记本已经用了一半多,拿起来心里有点小自得。
随便拿出看过的一本书,还有做的笔记分享给诸位。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24825.html
上一篇
安娜卡列宁娜文学流派
下一篇
文学作品中的描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