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屈原。楚文化奠基人、诗歌创作第一人,代表作《离骚》。在中原文化占据主体地位时期,出国被当做化外之邦,屈原打破了这个局面。当时南方的《楚辞》与北方《诗经》交相辉映。
二、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故事性、文学性、艺术性都登峰造极,司马迁本人品格也是千古楷模。
三、陶渊明。中国第一隐士,山水田园派创始人,无数落魄者的精神寄托。就文学成就来说可能不算高,但他是汉朝至隋唐四百年间唯一高峰人物。
四、李白。唐诗第一人物、武林高手、天才诗人,他的很多诗流传前年,至今被人广为传颂。有唐诗的地方、有中国人的地方,都有李白。
五、杜甫。说到李白,就不能不提杜甫,在不同的方向上,与李白一起,创造了唐诗的巅峰。
六、欧阳修。集前人之大成,开宋朝文学先锋,是宋文学第一功臣。苏轼父子、曾巩这些文坛巨子,都是他带出来的。
七、苏轼。宋朝的文学是纯文学,文人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文学创作上,因此中国古典文化的巅峰在宋朝,苏轼又是宋文学的巅峰,那么苏轼就是中国古代第一文人。林语堂说他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性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苏轼创造了太多的人生巅峰。
感谢邀请,三曹父子和三苏父子在文学地位和成就上来一个比较的话。苏东坡一人就可以妙杀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
三国时期的曹操父子确实是当时文学成就最高的,曹操的诗《观沧海》都被列入了课本,曹丕的《典论论文》也载入了历史。曹植的《洛河神赋》也千古流传。但是跟苏东坡比,还差几把火候。
纵观中国文学史,汉有汉赋,唐有唐诗,宋有宋词。明有小说,清有金石。三国时期是一个乱世,乱世难出文学大家。乱世也是文学转型的阶段。三国时期是汉赋转型五言诗,七言诗的阶段。而诗歌的成就到唐最盛,宋次之。所以三曹父子的文学成就在历史长河中并不显赫。
苏东坡,是一个绝世奇才。诗歌,宋词的成就都非常了不起。不说那些文学史和历史上的对他评论。单是他的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被改为流行歌曲。老少皆知。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让人读来心潮澎湃,意气风发。而他的悼念妻子的词,让人悲慽难忘,几十年后,小编依然记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苏东坡的诗也写得十分了得,被编入小学、初中、高中课本的都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等等太多。
苏东坡不仅会写诗,还会写赋。他的《赤壁赋》也是千古流传,被列入了课本。他的古文也十分优秀,《贾谊论》。还有游记散文与王安石、欧阳修齐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苏东坡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大家”。曹操父子跟他比,就是猫和老虎比。
三曹父子在政治地位比苏东坡有名气。人们记住的也是曹丕、曹植兄弟相煎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操儿子们还哪有心思创作文学!
苏东坡父子三人只需拿出他一人,足以比肩曹操父子三人了。
三曹是建安七子之一,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们都是我国文学史上不同历史时期的领军人物。文学成就各有自己时代特点。曹操的诗,以慷慨,悲凉,刚健有力,气韵沉雄为特点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疾苦,及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现存诗二十余首。曹丕文学理论家和评论家著《清俾类抄》存诗四十余首。曹植存诗八十余首,三曹之中成就最大,其诗蕴籍有骨气,充盈远举豪迈。三人继续汉代乐府及汉未五言诗现实主义[_a***_]。建安文学以诗歌为代表,建安作家以三曹为代表,作品代表建安风骨。三苏中苏洵大器晚成,以政论见长,《过秦论》为千古名篇。苏轼,在散文,诗歌,方面艺术成就达到登峰造极高度,豪放派诗人,居三苏之首,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广为流传。三苏距三曹年代上有八百年,后来者居上,宋代科技,文化成就远迈汉唐。文学繁荣成度,传播范围比八百年前高得多。仅苏轼一人成就可超三曹。
谢邀!
对这个问题,历史上人们是怎么评价的,我不太清楚,好像也没有人专门提出过这个问题、并且引起过广泛关注。
今天人们的评价,说实话我也不敢确定,只能说我个人的主观感受,好像是这样的,这六个人,其中“三苏”中的苏东坡,是一枝独秀,人们对他的文学成就的评价远远超出其余五个人。这是第一点。
其次,“三曹”中的曹植,他的文才,历史上有人说过,是“仙才”,意思是,他的文字、才情,好像不是凡人能有的,而是神秘的天生之才,这样的“仙才”,纵观整个中国文学史,只有李白、曹植、苏轼三人堪当。不过呢,对于曹植,可能是因为他去世比较早,作品数量不很多,人们对他的关注也不很多,所以他的名声相对沉寂一些。
相对于苏轼的文字比较贴近生活,曹植的笔下所流出的好像更多的是他内心最深处最神秘的情感和思绪。其实,一直到今天为止,也不能说有谁真正读懂了他。
其余四人,文学成就相对低一些,除了对曹操的短诗有一点印象,其它的,我个人也基本不了解。
儒客非儒客谢香舌之邀,为中国古代文学最高等级的一对“父子兵”——三曹与三苏当一把跨空间的裁判,权作班门弄斧,枉言之尔!
1.三曹是汉魏之交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实践者、代表者。父魏武帝曹操是中国无人不知的历史人物,也是建安文学的首倡者,其诗继承和发展了汉乐府诗的优秀传统,并注入极强的现实主义精神,体现出慷慨悲凉的风格,《短歌行》、《龟虽寿》、《观苍海》是教科书级的名篇。子魏文帝曹丕是推动从四言诗向五言、七言转变的重要人物,我国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出于他的笔下。同时,他也是一位做出不朽贡献的文艺理论家,其《典论》将文章提升到经国大事的高论。子魏陈王曹植是建安文学创作成就最高的,晋大诗人谢灵运说:天下文采为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可见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大!
2.三苏在散文唐宋八大家中占有三席之多,为唐以来的古文运动做出不可替代的家族式贡献。其中大苏是中国诗词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父老苏苏洵是大气晚成的史论家,其文学养深厚、笔意纵横。子大苏苏轼是中国古代最杰出文化全能王,对词的发展起到革命性的推动作用,他的创作实践使词达到诗词并称的新阶段。其诗是宋诗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文是唐宋八大家中堪与韩愈、欧阳修并驾的领袖级人物,其书画奠定文人书画的历史地位。子小苏苏辙是一位杰出的政论文作家和优秀的诗人。
3.三曹与三苏比较,从绝对意义上来说,如果把中国古代文学比作一条河流的话,三曹处于上游向中游流淌的区段,水面尚不那么壮阔,但没有这段的水流却没有后来的宏大;三苏则处于中游向下游流淌的区段,是水面最为开阔、水最为充沛的历史时期。也就是说,三曹起的奠基作用,三苏起的升华作用。但从相对意义而言,三曹对建安文学的贡献比重要大于三苏对唐宋文学的贡献比重。
4.如果综合比较,拿一本古代文学史作尺子,我认为建安文学可以作为独立的一章,其中曹植可作为独立的一节,曹操、曹丕可合为一节。而苏轼一个人必须作为独立的一章,如果没有苏轼,宋代文学会塌掉一半。苏洵、苏辙、曾巩等可以合为一节。
5.当然,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所有跨时空的比较,都有点关公战秦琼的味道。其中起绝定作用的是我们后人的价值观。
我是儒客非儒客,愿在头条与你不期而遇!
应该这样看问题,曹操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一位伟大的诗人,曹丕与曹操相比,显不出任何才干,其实曹丕也很有才的,没有机会展示出来。曹丕与曹植文才方面相比,又不如曹植,不是眨,将事论事,夹到两者之间发挥不出自已才干,曹丕与曹植各有各的优势。
因为感觉在曹丕当皇帝后竟然对自己的亲兄弟都开始下手了,这样大家感觉残忍,而曹植每天吟诗作赋一不伤兄弟二不伤百姓还有利于这些人。只是因为曹丕更懂权术,尤其是曹***问曹丕为什么联合马腾杀他他却嫁祸于曹植。所以他们感觉曹丕为了自保可以无情出卖兄弟。
这个世界上有哪一个帝王没有被口诛笔伐?
秦始皇功绩够大吧?结果呢?还不是被骂的狗血喷头!
刘邦功绩够大吧?结果呢?诛杀异姓诸侯王也被骂的够呛!
李世民功绩够大吧?结果呢?玄武门之变也没少挨骂!
宋太祖功绩还行吧?结果呢?陈桥兵变也没少留下诟病!
所以嘛!帝王之事没有不被后世所口诛笔伐的!
再说说曹丕做的那些事,曹魏***始于曹操,但却是在他的手中接过了帝位,说是东汉末帝的禅让,可是谁信呢?
曹丕登上帝位后,天下北方已经被他老爹曹操大一统,和孙权、刘备继续保持着三足鼎立的态势,但是为了登上帝位,为了赢得天下士族的支持,曹丕作为帝王,第一次向天下士族妥协,用“九品中正制”换来了他的帝位。
九品中正制虽然成功的让他赢得天下士族的支持,可是这种本来就是出于私心的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数年后弊端便一步步的显现出来,倘若之前的寒门子弟还有能够进入中央权力层机会的话,九品中正制就完全阻挡了那些寒门子弟进入中央权力层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曾经的曹彰、曹植都被遣散到了自己的封地,够惨吧!
首先谢谢邀请。
作为一个封建帝王。他的政治能力必须是第一位的,其他都是次要的,而就个人能力而言,曹植与曹丕相比差的太远。贬曹丕褒曹植,不过是对政治失败者的同情罢了,换言之,如果失去世子之位的是曹丕而不是曹值,后世也一定会同情曹丕。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就文学才华而言。曹植确实高于曹丕。
对于曹丕曹植兄弟二人争位而言,不存在谁对谁错。而我们却愿意同情失败者和弱者。曹丕曹植是在争夺储位,***取任何计谋和下作手段都很正常。应该说曹植并没有主动参与争夺储位,也就是他并不积极,曹操根本就没有在曹丕和曹植之间有所犹豫和选择。一开始曹操就确定了曹丕的地位。曹丕的职务是五官中郎将、其他儿子都是侯爵。没有行政职务。所以曹操立曹丕为太子时的诏令‘’汝等悉为侯,而子桓独不封,而为五官中郎将,此是太子可知矣”。三国演义是***,不是正事史。 至于说曹丕登基以后让曹植做七步诗。也是后人杜撰。其实曹丕曹植的关系还是不错的。没有那么差劲。
居家为兄弟,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 尔其戒之! ” 这是曹丕与曹植关系的证明,在家长兄如父,在国则为君臣。曹植因顾被贬到甄城后,曹丕前去探望他的时候。二人一起喝酒。曹丕驾崩后,曹植痛哭流涕还做赋凭吊。也可见感情深厚。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这是《文心雕龙》对二人的评价。十分的客观和中肯。
贬低曹丕不是因为他的才华,而是他的‘’执政水平‘’。而曹植的才华于魏国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就历史实际记载来看,曹植没有任何可取和出彩的地方。如果曹植当皇帝。大概就是一个宋徽宗罢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个人认为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不管怎么说曹丕都是篡位者,虽然江山都是曹操一刀一枪打下来的后人也认可了曹魏的正统地位,但不管怎么说曹丕毕竟干过这事所以名声不怎么好。当然比王莽之类的强多了。
第二存世的作品比较少,而且曹丕的文学风格和他本人的行事风格有着巨大的反差让人不好评论。
第三相对于政治斗争失败只能做文人的曹植曹丕没有那么纯粹。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25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