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命论决定了陶渊明的一生。
宿命论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悠久的发展过程。子夏所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曾为陶潜所引用,也可以说是陶潜宿命论思想的概括。
在陶潜的诗文集中,随时可以发现这种思想的流露。陶潜的名著《五柳先生传》、《归去来辞》、《感士不遇赋》等文对这种思想表现得更为显著。
应当指出,陶潜的宿命论思想并不是认为人在世上可以无所作为,而是要人不把得失成败放在心上,做好应作的事。
因此,他给人以豁达的印象,有时还使人感到他清高。
长期以来,他一直受人尊重,固然是因为他的诗写得好,同时还是因为他的作风好,给人留下了一个好的风度。
陶潜指出了当时社会风气的腐朽,而士人怀才不遇只是其中的一种现象。陶潜辞官归田和他的饮酒无度都是对于当时社会现实的消极抗争。
陶渊明的理想世界,是一个叫“桃花源”的地方。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不受外界干扰的地方,武陵人在偶然的机会中到了这个地方,但在离开这个地方后,再去寻找,就找不到了。
在生活上,桃花源居民自给自足,无论小孩或老人,都能怡然自乐。
有这样一种说法:年轻时“不要怕”,年老时“不后悔”。是说年轻人做事,率性而为反而易成大事;人到老年就要坦然面对过去,感谢生活之所赐。
以我的愚见,年轻时“不怕”似乎较容易,而年老了做到“不悔”,恐怕就难一些。
陶渊明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大家所熟知并津津乐道的典故。对于他的弃官,不管是一时冲动还是经过了深思熟虑,都可看做是他 “不怕”的表现——虽然这一年他41岁,不年轻了。
那么,对于他早年的选择,陶先生晚年后悔了吗?依我推断,有可能。
请看他写于晚年的两首诗:
贫困到了如此地步,您说他后不后悔?
再看看他的《责子》诗:“虽有五男儿, 总不好纸笔。阿舒已***, 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 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 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 但觅梨与栗。”
渊明先生有学有识文采情趣过人,而几个孩子却都粗劣无文——什么缘故?这是不是诗人辞官的后果?
汉武帝的时候,窦婴要全力营救得罪了丞相的朋友,妻子劝止他,他说:“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渊明先生自身遭罪是自酿苦酒自己喝;可是,对于和他一同受苦的孩子,他能坦然地这样想吗?
各位 ,我也想着是对大诗人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高尚节操一通吹捧,可读着读着发现事情远不是这么简单。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好嘛!这得多惨!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种的粮食完全不够一家人吃的。一大家子吃了上顿可能就没下顿,真是穷疯了。
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小邑是哪里呢?——彭泽县!也就是说陶叔看大侄子寒碜成这样了,有伤家族脸面,顺手就给了他一个县令玩玩。顺带提一嘴他爷爷陶茂,官至太守,也就是市委书记。后来他爹陶逸也做到了***的位置,这家族是不是很厉害?不!这还远远不是!他曾祖父陶侃还是东晋的开国元老,官封大司马,也就是现在的国防部长。我的天哪!官太大吓得我这小老百姓头晕。
如此说来他那在安郡当太守的叔叔陶夔给亲侄儿送个县令玩是不是就不足为奇了?那问题来了,东晋的县令是多大的官呢?会想陶老板说得这么惨吗?为此我特地查阅了《东晋门阀政治》:“县令为七品官员,俸六百石”,各位可能对古代“石”这种计量单位没有概念,《汉书-律历志》这样解释:“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东晋计量可能相较前代稍有变化,但单位容积只多不少。一石又称一斛,一斛等于十斗,一斗为十升。博物馆根据出土的东晋斗器进行容量实验后认为,晋代一斗相当于现代的两公斤,也就是说陶老板干县令混上一年的话就至少可以得600*10*2=12000公斤粮食,整整6000斗。而陶老板的名言:“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简直就是在拉仇恨!各位不难推算一下,陶老板一年俸禄6000斗,平均一天大概16、17斗。古代一个时辰为现在两个时辰,县太爷是领导,一天工作绝不会超过六七个小时,就算陶老板也是按现代公务员的标准八小时工作制上下班,也就四个时辰,平均一个时辰四斗多米。看到了吧?陶老板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不是年薪不是月薪甚至过分到连日薪都不是,是TM的时薪。
我想冷静冷静!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我说陶老板咱能不能稍微低调点,童仆列队欢迎,这像是穷人家的活法吗?好,现在问题又来了!陶老板既然俸禄这么高为何又说:“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呢?这个问题一直也迷惑了我很久,后来读到南朝文学家萧统的《陶渊明传》我才明白过来,原来县令除了俸禄之外还分有田地,田地有多少呢?贫穷又一次限制了我的想象,原文如下:“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二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也就是说陶总名下良田三顷(三百亩)。粳米大家熟悉,就是日常吃的椭圆形的那种大米,“秫”大家相对陌生,《本草纲目》记载:“秫字篆文,象其禾体柔弱之形,俗呼糯粟是矣。北人呼为黄糯,亦曰黄米。酿 酒劣于糯也。”噢!原来陶老板把家里六分之五的地用来种酿酒的作物了,然后一大家子求情好说歹说留住了剩下的六分之一种吃的口粮,这其中妻子固请种粳的“固”字证明了陶老板有些自私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先理解这句话意思:“我只要喝酒就够啊,老婆孩子强行要我种粳米,我被逼得没法了,就让他们种了六分之一的地的粳米”。不是没地种,而是地都让酒鬼的爹酿了酒。坑爹啊!不……爹坑啊!咋好意思说个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说到这里,你陶老板的形象是不是有点熟悉?官二代,对唾手而得的官位毫不上心,似酒如命,造了一堆孩子,任性自我。干了八十天新鲜感过去了拍***走人,老陶陶叔气得够呛,恨铁不成钢。
干脆我们再分析为何会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继续看《陶渊明传》:“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征著作郎,不就”。督邮是一个官职,还有个大家都熟悉的典故:张飞怒鞭督邮。那督邮究竟是何方神圣呢?竟然让陶老板受如此屈辱。按东晋的官制,都邮为太守督查,官七品,位卑权重,按官职来说与陶渊明同为七品官,那为何还需要“束带见之”呢?原来,都邮相当于现在的反贪局长或者是纪委书记,你想,市委巡查小组来了整理着装是基本的礼仪吧?可陶老板为何反应会如此之大呢?原因无非两点,第一:老子家里随便一个都是大官,去见你就是给面子了,老子从小的都是哪一个不比你督邮的官大。第二:陶老板喝酒作诗,根本无心理会政事,自然是烂摊子一堆,与其被人告状不如自己先走一步,还落个不畏权贵的好名声(陶老板:督邮在我眼里也配叫权贵?)。但无论是哪一点,都与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一毛钱的关系也扯不上,陶老板你牛!写什么就是什么。
邱老虎窝原创,请勿转载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25010.html
上一篇
文学理论体裁散文有哪些
下一篇
文学理论与影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