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悟空邀请一
为什么有的人喜欢阅读那些悲伤的文学作品?这是在***后称之为的伤痕文学。
爱阅读这类文学作品的人,基本上是有着亲身经历过,看到过或者是听说过的事情。对这些东西太了解了。对这样的文学作品太贴实际了。从心里来说,有点共鸣。
没有经历过这些悲伤的故事的人,是不会知道的。也不会去看这样的文学作品。
中国文学以悲为美是主要表现手法。哀人生之不幸,同情弱者是人的本性。所以悲苦最能打动人。人们常说“盛世无好诗”,就是说写富贵、欢乐的事往往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也是很多歌功颂德的应制诗很难流传下来的原因。象***盛世那么多诗,除了一些山水诗之外,还是安史之乱及其以后的反映人民疾苦的诗最出名。
没人喜欢悲伤,但许多人喜欢读悲伤的作品,而最好的文学作品,也大都是悲伤的。文学理论家对这种悲剧现象,有过很多研究,就我阅读悲剧的感受,大体有这样几种可能:
一是人都有同情心,同情弱者被压迫者,同情那些被污辱与被损害者,即天性使然。
二是心灵能起到净化作用。悲剧的力量是崇高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能激发人的崇高感正义感,使人的精神境界得以向***升华,从而得到升华的***。
三是有助体认自己的安全感,增加***感,幸福感,同悲情人物相比,自己庆幸没有这种悲惨遭遇,会更珍惜生活,也是一种人生幸福观的教育。
四是激发人的社会责任感,居安思危,扶弱助困,向善向美。
五是悲情故事往往曲折动人,更有欣赏美感与魅力。
木心在《素履之往》中写道:所谓万丈深渊,下去,也是前程万里。虽然辛苦,但愿你竭尽全力去追逐那种滚烫的人生。
有人不幸,但是所幸你不是最不幸的人,而你认为悲惨的人,却在挣扎着走向光明…
悲惨阴暗,就是将美好的事物毁灭或者损坏,人生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因为曾经的美好,所以大喜大悲,在曲折离奇中越是割舍不下。文学作品源于对现实生活的理解感悟。越是感觉美好的事物大都不会被铭记,只有伤痛才能念念不忘,有遗憾就更有深刻的记忆,所以悲剧往往是经典,被大家熟知,所以有些人喜欢读一些悲惨阴暗的文字作品。
他说我像玩鸟的人一样,把鸟放在笼子里,给他米子吃,就说它没有悲哀了,就说比在山里好得多,不会冻死,不会饿死。"有谁不爱自由呢?海洋爱自由,野兽爱自由,昆虫也爱自由。"郎华又敲了下水盆。
这是萧红一《同命运的小鱼》的一段,收录在她的散文集《商市街》中,首发在1936年4月,那时她署名悄吟。
很早以前读到过,总是挥之不去小时候看见小猫小狗死去的哀伤,还有儿时读过一本北美动物的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狐狸和狼什么,在野外艰难求生的故事(记不得名字了)。若干年后看到高考作文题中,那条"眼里闪着诡异光芒"的小鱼,忽然就串成一串了。
文章不长,讲了两个青年男女,得了五条鱼。其中三条死了被煎了,可他们吃不下。剩下两条,一条不久死了,另一条死去活来,在其精心照料下又多活几日,但最终也跳出水盆***了,和另外四个同伴一样被扔进垃圾箱里去了。
很简单的故事,同样命运的不只是那几条小鱼。寓言式的风格,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作者对于生命的叩问,与悲悯哀痛之情。
她怕看那悲惨的东西,杀生尤不忍心。西方人多不吃带眼晴的动物性食物,大抵也源自对其他物种生命的敬畏。这原算不得什么,上苍有好生之德,万物相生相克,只是孩子般心灵的人,更具有同情心,自家喂的小兔子,断不舍得吃掉。
如果说萧红只写女性或她的多愁善感,那本文就并无太多新意。可是她又悲天悯人地写道:
主人细心呵护下,最后一条小鱼还是死了,因为"它一定是感到不自由才忧愁起来!”
人与鱼,是不是越挣扎死得越快?倘若那最小的鱼,安于呵护,呆呆水盆里就能活过严寒的冬天,被怜它的主人送回大江大湖里去,得到解脱重获自由的生活?然而谁又能保得住再一次落入网中,成为板上鱼呢?
生命无常弱者卑微求生,几条顺顺理成章被吃掉,或死了被扔掉的小鱼,在萧红眼中,看到了命运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无力。萧红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文笔,蹲下身下静听小鱼的声音。
也许只有同样身处艰难困境中的人,才能感同身受吧!在她的成名作《生死场》中,可以看见蚁子一样忙着生死的底层小人物,虽语句平实,那种慈悲之心皆有的痛楚令人震撼。而这个短篇小说,则是相似风格的。
这篇散文由鱼及人,表现了萧红自身的悲哀。我们的小鱼死了。它从盆中跳出来死的。萧红自己其实就是一个跳出鱼缸的人,自十九岁离开呼兰后,她从北到南颠沛流离,从未回头过。作为一个战乱年代的女性,离开封建大家庭的萧红就像跳到了地面的鱼一样,而适合女性独立生存的江河湖海,远在数十光年之外。
聂绀弩于《在西安》中曾回忆起萧红说过的一段话:你知道吗,我是个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而且多么讨厌呵,女性有着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这不是勇敢,倒是怯懦,是在长期的无助牺牲状态中养成的自甘牺牲的惰性……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其中所描绘的女性处境就像鱼缸中的鱼一样,所谓的自我牺牲指的就是牺牲自身的自由,自甘牺牲又形成一种惰性。
《同命运的小鱼》中提到了鱼变得忧郁,两千多年前惠子和庄子的濠梁之辩即有“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诘问。萧红又怎能感受到鱼的忧郁呢?除非她和鱼是同一类,正如文章标题所说的同命运。因为大河还没开冻,萧红担心鱼会饿死或冻死,所以未能将最后一条鱼放生。但是,有谁不爱自由呢?海洋爱自由,野兽爱自由,昆虫也爱自由。最后一条鱼终究还是决然跳出了鱼缸,悲壮地献出了生命。
她虽然感受到了小鱼的忧郁,却没有站在小鱼的角度去思考小鱼为何忧郁,而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如何能保护小鱼。萧红自以为是为了小鱼着想,但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不过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小鱼。
短命的小鱼死了!是谁把你摧残死的?你还那样幼小,来到世界——说你来到鱼群吧,在鱼群中你还是幼芽一般正应该生长的,可是你死了!写至此处,文章的思想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由人及鱼再由鱼及人。鱼并非死在跳出鱼缸时纵身一跃这个行为上,而是死在了鱼缸之外的环境中,因为那是一个不适合生存的环境。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25020.html
下一篇
文学流派的形成怎么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