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学确实无用,尤其是在当下这个喧嚣的社会里。谁还关注文学类,只有那些吃饱了的闲人,才有心情吧。
2.但文学确有大用,中华民族泱泱5000年屹立不倒,不分裂,不分散。都是文学的结果咧。
先承认他的观点“文学无用”,那么就把文学剔除出我们的生活,那么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呢?我们的物质生活依然丰沛,那么且不提精神生活,且提***生活。事实上最近的许多大ip不就是文学的一种形式吗?
关键怎么看待文学无用之“用”字,要怎么用呢?就像现在许多家长给孩子阅读,希望能马上提高写作水平一样。或者说希望通过阅读某本书,马上学会什么,挣得多少钱一样。如此的用,文学确实无用。甚至浙江中小学部分语文考试也很有意思,不考课内文阅读。不少学生也会质疑,都不考课内的还学课本干什么呢?急功近利之风炽盛世间。
可是我们毕竟是人,有情感的人。不同于动物和机器。只要有情感的存在,个人觉得文学就会存在。无论我们悲伤、失落、激动等等时候,我们就会有倾述的欲望。我们写下朋友圈心情,我们写下情书,我们甚至也会写下诗句和小说。这不就是文学的“用”吗?
就像现在大大小小的文学研讨会都会提到“文学会不会消亡?”这个问题一样。
事实上不用担心。文学不会消亡,形式会变化,载体会更新。
文学无用,确实“无用”:在当下,文学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实用价值实在有限,吃穿住行用全用不着,故有此说。承载着中国数千年历史与文化的古今传统与现当代文学正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可有可无以至于完全被漠视。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我们读小学、中学,一直到大学也读了不少文学作品,背了不少唐诗宋词,常常被其优美的语句和生动的内容以及耐人寻味的意境所感动。我不敢说,是文学给了我多少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心灵的慰藉,但我知道,以至深怀感激的是:我的那点历史、人文以及写作的常识是“文学”教给我的。现仅因为文学不若吃药***那般带来立竿见影的实际效果而被无情抛弃,甚而蔑视,在我,无论如何难以做到。
“文学无用”是“读书无用”的翻版。不过,在当下,有此论调不觉怪异,完全能理解。人各有志,追求各异。寻求物质的或者精神的,合理且正当,别人无权过问。
庾信(公元513-581年),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县)人。他是梁朝诗人庾肩吾的儿子,早年就与父亲出入宫廷,曾作昭明太子萧统的文学侍从,和徐陵一起写了许多绮艳的宫体诗文,当时称为"徐庾体"。
南北朝末期,庾信被推为文坛巨子。他的文章,声调排偶精工巧丽,更比齐梁作家讲究,在骈文的发展史上,又进了一步。当时北周王公贵族碑志墓表,都以得他制作为荣。他最初的诗文集,就是滕王宇攵逌替他编定的。尽管如此,对于羁留北国,他内心仍然感到痛苦,公元548年,侯景叛乱时,庾信逃往江陵,辅佐梁元帝。后奉命出使西魏,被西魏強行扣留。由此在北朝被任命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厚职,然而他虽然在北朝当官,却时常怀念起他的故乡南朝,"常作乡关之思"(北史.文苑传》),表现在后期的大量诗文中,风格也由原来的雕藻淫艳一变而为悲壮苍凉。
杜甫评他:"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戏为六绝句》),又说"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咏怀古迹》第一首)都肯定了他后期的作品。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250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