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理论 > 正文

文学理论分析诗人,文学理论分析诗人形象

  1. 想知道为什么要理解诗人做诗的中心思想,人都没了多少年了,你咋知道人家想什么,万一是随手写的呢?

想知道为什么理解诗人做诗的中心思想,人都没了多少年了,你咋知道人家想什么,万一是随手写的呢?

野狐试答

题主的问题涉及到文艺理论一个大问题,就是创作鉴赏关系问题。

“诗言志”诗人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语言文字记录下来,我们通过这些语言文字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像平时的交流,对方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你听了就知道他想的什么。不同的是,日常交际是面对面的,用的是交际语言;诗歌欣赏是你和诗人不在一起,或许相距千里,或许相隔千年,而且语言是诗歌语言。诗歌语言属于艺术语言,不同于交际语言,所以诗歌欣赏有一定的难度。

文学理论分析诗人,文学理论分析诗人形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要很好地欣赏诗歌,需要懂得诗歌的艺术规律,(这个包含的东西很多,恕不展开。)因为诗人是按这个规律来作诗的,规律又是发展的,不同时期的诗歌,不同形式的诗歌又有一定的差别。艺术都有着强烈的个性化,同一时期,同一形式,不同作者的诗歌又有着很大不同,所以需要对作者的性格人生际遇,创作风格等有所了解,掌握更多的信息有利更好的理解诗歌,这叫“知人论世”。

文艺鉴赏也有个性化的一面,“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拉特”。同一首诗,不同的人理解上存在差异很正常,鉴赏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允许读者有自己合理的解读,就是说作者即使没有这个意思,但文本提供了可向这方面挖掘的东西,你可以大胆的发挥,只要合理合情就可以。但这不是乱来,要得到一定的认可,否则就只是自说自话了。

诗歌是要靠阅历去理解的。

文学理论分析诗人,文学理论分析诗人形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有的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初中生对于这样的诗句,是较难理解与认同的。对于“他活着为了别人更好地活”和“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也缺乏体验,即使体验到父母的奉献,也认为理所当然,并且习以为常。

当然,这就得塞给他们一个中心思想,加以背景和相关事实的补充。

诗歌又是要用感情去理解的。

文学理论分析诗人,文学理论分析诗人形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初中生感情并不丰富,并不深刻。

对于“为人民当牛马”的人的爱和“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的人恨,也需要老师启发。

当然,好的老师应该尽量准确地解读和传达诗人的心声。

但问题出在考试以教科书、教参为准。

但没有教师的引导,没有较为“标准”的解读,中小学生又如何读诗?

但“诗无达诂”啊!

谢谢邀请!在我读初中的时候,一位老师给我们讲过这样的道理:“主笔画,中心句;锣鼓点,言外意。”这话我记住了,可我没能做到。他说,把一个字写好,要看清这个字的主笔画是哪一笔,要把这个主笔画写好,主笔画写好了,就奠定了写好这个字的基础;读文章的时候,要找到篇或段的中心句或关键的字词,你能找到了它,就找到了准确理解文章的关键;听人家打锣鼓的时候,你听到了鼓槌的节点,就能知道这样打击锣鼓的目的;听到人家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就能断定出讲话人的目的所在。这个“中心句”现在有用了。我想古人的诗文是有中心句的,找到了中心句或关键的字词,再想想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应当能理解的古人的诗文的。如李白的《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就是中心句;白居易的《忆江南》,“能不忆江南”就是中心句。一般来说每首诗词结尾都是这首诗词的总结,这个末句大都是中心句,“能不忆江南”正是这样的。再如于谦的《石灰吟》,“要留清白在人间”也是这样的,表达了诗人高尚的节操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请允许我为题目挑点毛病,第一做诗应为作诗,第二中心思想,是中学生语文课上的教学内容,用在这里不太合适。第三出题人不太了解创作规律,诗言志丶诗言情,多为随感而发。毛主席的诗词许多是行军路上的感慨,描写的景物就在眼前。即便是胜利了,也还是随感而发,如***占领南京那首七律,据说写完不满意丢到纸篓里,被秘书抢救出来的名作,所以不是“万一"随手写的,而是多是随手写的丶甚至是随口吟的。但是小说创作与诗不同,***往往醖嚷多年,写出后还要修改多次,定稿本往往是把初稿改得面目全非。从这两个角度讲,中学语文教学分析“中心思想",既教不出诗人,也教不出作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