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题主的这个问题提得好,因为《望岳》这首诗在杜甫创作生涯中意义非凡,是讨论杜诗时必须探讨的。作为现存杜诗中写作年代最早的一首诗,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它的来龙去脉。
一、这首诗写作于***二十四年(736年),表达了诗人科考失利后从头再来的信心。
杜甫是个有远大志向的人,骑驴吟唱做诗人,从不是他的理想。他曾说过“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期许颇高,可见一斑。从***十九年(731年)到***二十八年(740年),杜甫进行了两次漫游,分别前往吴越大地和齐赵故土,是在为未来的事业预热。他饱览祖国山河,感受***的时代脉搏,心中充满壮志豪情。其间,他在漫游江南后,参加了***二十三年(735年)的进士考试。那时候,参加考试的学子有两三千人,仅录取到第27名,24岁的杜甫名落孙山了。
虽然首次科考失利,但是杜甫非但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反倒开始了第二次漫游——东游齐赵。青春年少,来日方长,杜甫有信心在未来的政治生涯中捷足先登,占得先机。次年,他抵达泰山脚下,仰望巍巍泰岳,心潮起伏,***满怀,脱口而出一首壮美的诗篇《望岳》。他哪里是在观赏景色,分明是言志书情。因为他的志向岂知是考上一个进士,而是要成为王佐之才,登上仕途最高峰。此时,他信心满满,蓄势待发,准备迎接人生新的***。
二、盛唐的气象感染了青年杜甫。
与仗剑远游的李白一样,杜甫也歆享着***盛世的时代气息,心中充满着喜悦与乐观,非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和合适的对象来宣示自己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泰山无疑托付了他的豪情、他的热爱、他的希望。***继文景之治后,在唐玄宗***年间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傲然屹立在东亚地区,成为四邻向往的地方。杜甫漫游所到之处,风调雨顺,物阜民丰,人们安居乐业,喜气洋洋。所有这些都让他欣喜,让他感动,让他情不自禁地要为盛世放歌——许多年后,他还深情地回忆***盛世的美好时光,无比地向往,无比地眷恋。借着这份喜气与信心,杜甫也希望自己的未来如同登上泰山绝顶,鲤鱼跳龙门,一跃而进入***政坛的最高层。
三、泰山的气势应和了杜甫澎湃的心灵。
《望岳》肯定不是杜甫宿构之作,定是他出于一种难以抑制的创作冲动而一气呵成的。在杜甫心中,泰山早就不是一座普通的山峦了,而是一个充满象征意义的精神图腾。在他的记忆里,有着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那个故事展示了孔夫子志在天下的伟大抱负,令年轻的杜甫心中向往之,努力践行之。在他的精神世界里,有着司马迁伴随汉武帝封禅泰山的历史记忆,令布衣的杜甫渴望辅佐明君,建功立业。但是,此前泰山在杜甫的心目中一直是个神圣的符号,只有亲临其境,他才能将它化为生动的画面,才会感受到它的雄伟壮丽的形象,才会真正领略古代圣贤博大的胸怀。终于有一天,杜甫站到了泰山脚下,远眺崇山峻岭,心潮起伏,澎湃出从未有过的***来。泰山山石岩岩,山势挺拔,大气磅礴,给人以力量与***。泰山白云缭绕,青松翠柏,郁郁葱葱,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泰山居高临下,俯瞰齐鲁大地,给人以博大的胸怀和长远的眼光。所有这些感受,都是杜甫从未有过的,都令他产生了急切的愿望,托物言志,寄托理想,于是,他创作出伟大的诗篇——《望岳》。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拾遗"、“杜少陵”等。汉族,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写作过程和赏析:玄宗***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于是北游齐鲁。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写泰山的诗很多,只有杜甫能用“齐鲁青未了”五字而囊括数千里,可谓雄阔。其结句尤其精妙,气势不凡,意境辽远,将诗人的抱负和理想都含蕴其中。全诗开阔明朗,情调健康。
附:《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写于736年,是杜甫25岁时出游齐赵时所作,正值意风发的时期,又是登临五岳之首的泰山,借山言志,豪放不羁。通篇充满想象。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一生坎坷。他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唐玄宗***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二十岁后,杜甫开始了漫游生活。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
《望岳》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望岳》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25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