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的主题是轮回。
《百年孤独》问世以后,迅速成为世界名著。它可以说是成为世界名著速度最快的一本书。
由于它是小说,所以对它的文学评论,汗牛充栋,但是,马尔克斯几乎不认可所有的评论。究其原因,所有的评论,都没有真正的读出它的主题。
它的主题,其实就是两个字:轮回。包括人生的轮回,家族的轮回,民族的轮回,以及语言的轮回,***的轮回,场景的轮回,人物的轮回。
在《百年孤独》中,一切皆轮回。
它之所以成为一本伟大的书,就在于它以***的形式、生动叙述、有趣的故事,讲述了各大宗教共有的关键理念:轮回。
本书的主线是马孔多小镇布恩蒂亚家族家族的七代历程。
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家族的七代子孙,居然有着相似的名字、相似的性格、相似的经历、相似的遭遇。
我所理解,《百年孤独》表达的主题是:按西方哲学理论,人是被造物,被抛去的。上帝、神或称之为自然界的(斯宾若莎的理论)才是造物者。人不能选择何时出生,同样不知道何时死亡。无论人生的轨迹是光明或黑暗,富贵或贫穷,心灵是孤独的,没有人可以与之相连,即使是父母,即使是爱人。所以有些哲学家说:孤独是人的本质。人的孤独是无助的,就像***结尾那样,婴儿被一群蚂蚁呑噬的无助。
2个月前看过。刚开始觉得应该很晦涩难懂,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拉美人的名字动辄一大长串,有点想知难而退。但出于好奇心,尝试着读了前几章,把人物的长名字简略成一些字母或符号,感觉还好。后来在头条上无意发现了一张人物关系表,就是主要人物的关系图,如获至宝,可以搞乱时去对照一下。其实,如果搞清了人物关系,***还是很流畅的。作者描写得很细腻也很精彩,刻画人物入木三分。由于有魔幻现实主义的特征,经常会在剧情顿挫时有意想不到却情理之中的事情发生,也挺好玩的。个人觉得,相比《红楼梦》的错综复杂,《百年孤独》还算简单多了。大部分还是家族内部人之间的关系。从篇幅上看,也甚短。所以如果你能看《红楼梦》用我提到的方法,这部书应该不在话下。《红楼梦》也有魔幻成分不是?其实如果不对照原文,名字我还是没记住。不过不少情节过目难忘。比如第一代的老祖母失明后可以根据周围事物的细***化和规律性依然对周围的事情了如指掌,管理家庭依然游刃有余。一个儿媳从小在娘家是按未来女王的标准和期望来培养的,但当久病的母亲过世后,她便草草地被父亲嫁到这里,从此就不再有成为女王的幻梦了,为人妇的琐碎,信徒的苛律和虔诚,以及对于美人的妒忌和无奈……而且,她最妒忌的美人却在她面前圆满升天(是真正的升天,你没看错)。不仅如此,美人还在升天时卷走了大量的一直由这个媳妇管理的亚麻床单,于是她就更加耿耿于怀……她为自己的女儿规划的未来是成为古钢琴家,为教堂服务,但时代的变迁让这个被送出去花很大代价培养和同样苛律的女儿给她带来了更多的冲击和麻烦……真的很有意思。里面的人物可比这四位多得多了。故事也同样有趣。有空打算再看一遍。作为严肃作家的作者一直对于自己的作品如此畅销非常苦恼,他本来认为自己的作品严肃而深刻,怎么就莫名其妙成了畅销书了呢?
谢邀,我简单说一下。
《百年孤独》这本书中主要是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中许多人物的***故事和一些平凡的生活。我们从书中作者所描述的人物身上看到了人性中孤独的一面。每个人在生命中是怎样去面对孤独,怎样去体味孤独。
《百年孤独》是一部奇书,他描写了布恩迪亚家庭一百年的兴衰史,家族七代人在马贡多小镇经历了兴起、繁荣、衰落到彻底消失,揭露和批判了哥伦比亚国内独裁***的残暴、殖民主义者和侵略者对拉美民族的政治压迫与经济掠夺。其实不妨从题目来了解本书的主题。
百年
从“百年”和“孤独”两方面意义,“百年”指的是历史,作者虚构了马贡多是哥伦比亚乃至拉丁美洲的缩影,书中写到奥雷连诺发动32次起义,写到他17个儿子都被***,写到他的一个儿子在马贡多胡作非为,还写到美国公司到马贡多开办香蕉园,写到***镇压香蕉工人起义,三千多人尸体被火车拉走,扔进大海。这些经过作家处理变形的事情,实际上是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作家所要描写就是为了让人们看到拉丁美洲百年的沧桑。
孤独
再从“孤独”来说,作家除了写历史之外,还写了七代人的生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他深入挖掘马贡多小镇人民的精神生活,他看到造成拉丁美洲灾难的,不仅仅是外来的入侵,更深层的是人们精神的孤独。在其笔下的布恩迪亚家族的每代人都有一个共性——精神孤独。一些人纵欲、***、固执己见,一意孤行,还有一些人虽然有过改变现状的意图和行动,然而一遇到挫折便离群索居。个人的孤独使得社会缺乏凝聚力,家族和村落与世隔绝的封闭孤独,只能等待衰败、甚至灭亡的命运。这便是加西亚 马尔克斯所要表达的。
文/红雨说历史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25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