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男,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曾留学日本,毕业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现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怀鲁迅》等。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九月十七日,郁达夫被日军***于苏门答腊丛林。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
郁达夫,创造社的发起人和最重要的小说家。在散文,旧诗词,文学理论,翻译等有独到的贡献,但以***创作影响最大。二十年代,留日期间写成了***处女作《银灰色的死》,除词之外,还写了《沉沦》《南迁》这三篇。***于1921年10月结集为《沉沦》,这是郁达夫第一部,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轰动一时,毁誉参半。以后又发表了《过去》《迷羊》,形成了郁达夫创作路向的转折。
郁达夫终其一生,都是坚持五四反帝反封建,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和革命烈士。郁达夫***突出表现出五四青年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鲜明的表达了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情怀。艺术上个性鲜明。自我***,郁达夫虔信法朗士关于,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一断言,他的***大多带有自叙传的色彩。
感伤的抒情,郁达夫认为***的表现,重在感情。并把情调二字视为衡量***优劣高下的主要标准。结构的散文化,郁达夫***即以抒情为中轴,而轻视情节的营构,也必然造成郁达夫抒情***的散文化倾向。
在中国新文学史上,郁达夫对自我***的抒情***实验呼应了20年代时期的一个侧面,浪漫而感伤的时代氛围,吟唱出张扬个性,崇尚感情,表现自我的文学咏叹调。也从道德的角度,心理学的范畴对现代***的表现领域进行了大胆的开拓引领了一种以浪漫主义为其风神的***派别,开创了与鲁迅为代表的写实主义风格迥异的***创作路向,因此,郁达夫不愧为与鲁迅一样享有盛名的一代文学巨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鲁迅,他受新文化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向封建文化发动攻击,发表了中国第一篇现代***《狂人日记》,又写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结集成《呐喊》,以彻底反封建的深刻思想和成熟艺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奠定了中国现代***的基础。残酷的阶级斗争的现实,使鲁迅思想发生了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质的飞跃。
毛主席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综上所述,鲁迅和郁达夫不能相提并论。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25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