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即湖南岳阳)、重修岳阳楼。
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河南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幅《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范仲淹从未去过岳阳楼,却写出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同样的,当年苏东坡游赤壁却搞错了地方,照样写「赤壁赋」;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过去并未去过华山、却写出了登峰造极的华山论剑!
其实,这就是写作中最常见的虚拟与代入手法。运用得当、让人产生的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很多流传千古的诗词名篇,文学巨著、也不见得都是作者的亲身体验,只是因为他们的文字驾驭能力、文学造诣、达到那个身临其境、下笔如神的高度! 现代作家唐浩明的文学巨著《曾国藩》、经典电视剧《康熙王朝》的编剧二月河、更不可思议的是著名武侠作家 金庸、自已不会一点武功,他笔下竟能创造出那些飞檐走壁、 出神入化的武林高手! 可以肯定他们都未经历过那个时代、也不可能经历过那些人与事、但确能创作出这许多扣人心弦、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与艺术精品! 可以说,文学作品就是虚构的艺术。即使真实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它也不是历史教科书、在“大事不***”的前提下,有时完全是创作者的想象,在遵重人物基本性格的同时,尽管虚构,却都得到读者和观众的认可。这说明如果虚构传神、有说服力,观众就会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
完全拒绝虚构的作品是新闻,不能称之为文学作品。所以文学作品中的原型源于生活、确高于生活、它是生活中的原型合成、而决不是生活中的简单原型***。 说的有些远了,但也算是文学创作上的一点探讨吧。
文学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很多经典文学大多有原型,根据作家的加工而成。最经典的就是《包法利夫人》了吧。
福楼拜把从报纸上看到的一个案件写成了一部伟大的名著,写完之后因为大量描写不堪入目而被告上法庭,有伤风化。他的故事是沿着一个事情来写,最终成了一个典型的人物。
而很多文学作品也有想象出来的人物,比如《呼啸山庄》里的希兹克利夫和凯瑟琳,多半是作家艾米莉勃朗特想象的,她是牧师的女儿,从小在家大门不出,她的故事主要从其它书籍里还有自己的想象中来,所以她的故事是一种近乎疯狂的哥特式的美。
《百年孤独》里雷梅苔丝以及阿雷良诺上校以及他的神奇的儿子们…这些人物都是作家马尔克斯听到的,甚至认为是真实的。这是南美洲的魔幻现实,当这部小说出版后,全世界各地的读者曾写信给作家,说,他们那里真的发生过书里的事情。
一流的作家可以将一个人物写出深刻的人性。因为在人性方面,很多人都会有共鸣,比如鲁迅先生写出“阿Q”的时候,很多人以为写自己。。。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tianjinpw.com/post/25421.html
上一篇
昭通文学小说作品
下一篇
写窑洞的文学作品有哪些